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名文<拿来主义>以其不可阻挡的光芒入选多种教材,笔者也已经多次执教了.最近一次执教入选苏教版中的这篇课文时,忽然冒出来一个疑问:最为经典的第8自然段中,那个让鲁迅先生找到了从容把玩之感觉、把嬉笑怒骂的"鲁迅剑法"发挥得让人瞠乎其目的"大宅子"这一著名比喻,到底喻指什么?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众人皆知.我们不妨把他的这套理论应用于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资源也实行"拿来主义",教师和学生从各个方面"拿来"(收集)作文素材,并进行筛选,使之成为作文教学资源,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只是送出去”的卖国主义行径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批判了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指出只有采取“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才能使无产阶级新文化不断发展。鲁迅先生自己在吸收外国文化、介绍和翻译外国作品方面,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是实践“拿来主义”的典范。今天,认真学习《拿来主义》这篇作品,对于我们如何吸收外国文化,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更好地为实现“四化”服务,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对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批判了在旧社会中国,一部分人盲目崇拜外国文化,采取照抄照搬的模式.本文中"拿来主义"则是用来批判学生英语写作中措辞的随意性. 英语写作中措辞一直都是困扰学生的难题之一.在措词这一方面,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林屹 《生活教育》2013,(9):91-93
语文教师在成长中不妨学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但一定要避免低级的套用和模仿。真正的拿来主义应该是在反思中学习,是对别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学习,教材解读、教学案例的借鉴,对文化思想的一种继承。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确,在我们的新课改中,就需要这种"拿来主义",即教师从各个方面"拿来"(收集)信息,并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数学课堂资源,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一、从知识点自身中"拿来"  相似文献   

8.
汤薇 《中文自修》2011,(11):27+26
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拿来"的自主精神,但我们更需要有"拿来"的眼光和再创的策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璀璨的一笔。拿来,即是吸取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要拿得落落大方,拿得不卑不亢,拿得理直气壮。其实在鲁迅先生提出这个名词之前,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这个思想的"雏形"。赵武灵王是古代社会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力排众议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取长补短壮大国力,化忧愤为果敢,就是一种成功的拿来主义;林则徐是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搜罗人才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革命、最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鲁迅作品具有深刻思想性,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无可厚非。随着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有所删减,而《拿来主义》依旧入选在高中人教版必修四中,可见"拿来主义"厚重的现实意义。目前,有一些语文教师单纯解读文本,而忽略对鲁迅的全面解读及作者与读者的心理对话。对于目前《拿来主义》的教学现状,本人经过一些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易言 《中小学电教》2004,(11):72-73
“拿来主义”乃鲁迅先生之一大发明。简言之,就是借鉴别人,而且是借鉴别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五四”前后,由于国人倡导“拿来”,所以有了“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有了新文化运动,新思想传进国门;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因为主张打开国门、反对封闭,不断地“拿来”,才有了今天的累累硕果。所以,“拿来主义”不仅在鲁迅时代是有用的,在今天也仍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赵建晖 《考试周刊》2014,(82):26-26
<正>自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后,中学语文界几乎都把文本中那个著名的喻体"大宅子"解读成了"文化遗产"。"大宅子"果然比喻的是文化遗产吗?我们一起作分析。一、从喻体"大宅子"来看所指的可能性鲁迅后期杂文所涉大多是严肃的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写作于1934年6月的《拿来主义》也不例外。但是文本后半部分比喻论证的选择和使用,使阅读者从对社会政治话题的紧张专注,转移到和大众更贴近的日常生活上。让读者在更加可感  相似文献   

12.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13.
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怎么也绕不开“邵洵美”这个人物。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句夹在正里看似顺手写下的讥诮语……“做了女婿换来的”,最新出版的高一册语教科书态度鲜明地在“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词条下注释:“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至于邵洵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与鲁迅之间的“过结”之是非曲直,则不甚了了。而今距离鲁迅写作《拿来主义》的时间差不多快七十年了,斯人已去,恩怨不在,为了帮助后学更多地、全面地观察了解历史,很有必要点击一下“邵洵美”。  相似文献   

14.
<正>《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后期的一篇著名杂文,文章举重若轻,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略谈鲁迅先生的幽默技巧。  相似文献   

15.
针对90年代学界质疑"鲁迅缺乏宗教关怀"的声音,文章阐释了鲁迅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其一,鲁迅并非宗教虚无主义者,鲁迅极力肯定宗教的"本根"意义.其二,鲁迅对基督教文化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辨证态度,基督教的救世精神与牺牲精神深深影响了鲁迅.其三,鲁迅的"弱者之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既有重合也有分歧,鲁迅的"不宽容"与"渴血复仇"的对象是针对邪恶腐朽势力而非下层民众.鲁迅对弱者之爱更体现为一种形而下性质的"宗教关怀".其四,无宗教信仰的中国没有基督教文化背景,而形而上的宗教关怀则产生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中,鲁迅与托尔斯泰等西方作家产生于中西不同的文化母体,无法用同一标准进行优劣比较.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这是在谈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今天,语文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作文写作问题上,也可以拿出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拿来主义”。一、从平凡的生活中“拿来”教师必须不断地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的意识,并且积极地践行这种意识。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生活是平淡的,因此在作文时没有想抒发的感觉。“为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正是这看似平淡的生活,恰恰是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让他…  相似文献   

17.
师:《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再读《拿来主义》,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拿来”呢? 生(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认为,“拿来主义”首先要是“拿来”“占有”,再“挑选”,我觉得应该先“挑选”再“拿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善于向外国人学习,善于将别人的东西改造成自己的东西,这正像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主义",那日本人的"拿来"意识在日语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本文从日语文字的形成、现代日语的特点及日语中的外来语等三方面来谈日本人的"拿来"意识.  相似文献   

19.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文本前半部分针对"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现象提出了"拿来主义",那么这个"拿来"是相对于"送去"的概念,它的范畴对应的应是外来文化,即探讨的是如何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但是文章在后半部分却提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拿来"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本文对<拿来主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