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蜀红 《情报科学》2005,23(10):1509-1511,1520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和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建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思考,提出立法模式选择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相关具体制度的配套协调以及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视野中的工作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全胜 《情报科学》2006,24(10):1473-1476,1500
工作秘密就是各级国家机关在其公务活动和内部管理中产生的不属于国家秘密而又不宜对外公开的事项,工作秘密范围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导致了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界限不清,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就必须对我国的工作秘密进行严格界定与限制。  相似文献   

3.
汪全胜 《软科学》2006,20(5):70-73
政府信息公开法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在我国当前的政府信息立法中,需要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在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不受损害,但又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尤其是防止行政机关借口国家秘密损害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政府信息公开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顺利实施树立了一个典范。如何以此为契机,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让政府信息公开从“范本”走向“常态”,是大地震留给我们的思索之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式和程序、监督保障制度等作了全面的规定,但仍存在立法位阶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与《公务员法》、《保密法》、《档案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不衔接等问题。为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立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现有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法律的分析 ,构建了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立法体系 ,并对这一立法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信息立法视角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在起草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法律制度。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机构和组织都以各种法律形式将信息公开制度法律化,并赋予公民以法定的获取信息的权利。本文在探讨世界信息公开立法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总结了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要素,并在借鉴国外司法经验基础上对我国信息公开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宪法秩序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规则,是制定规则的规则。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也要寻求宪法的根据,在宪法确定的框架中实现制度变迁。从宪法的直接规定来看,它并没有确认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法理基础的公众的知情权。为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法理基础,应改变宪法的规则,即确定知情权的宪法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政府信息公开的案例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阶位低,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公开范围不明确,责任追充机制不健全;介绍了美国、日本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状况;提出了从立法保障、机制保障等方面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建议,特别强调应将公民知情权纳入宪法、尽快促成更高阶位的立法、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细化《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信息公开的例外范围、健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救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谢瑞霞 《情报科学》2005,23(12):1852-1855
在电子政府建设中,处理好政府信息的公开与保密是发展我国电子政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文对政府信息的公开与保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一般网络模型对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最新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我国此制度的现状来看,仍然需要通过健全以环境知情权为基础的立法体系、落实现有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等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最终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英国是当今世界国防科技信息工作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合理地分析其管理体制、保障体系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国防科技信息事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装备科技情报建立以来 ,已走过近 5 0年的光辉历程 ,为促进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 ,装备科技情报事业正在蓬蓬勃勃地向前迈进 ,在国防、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地位日益提高 ,与之相应的研究装备科技情报学科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深化 ,走向完善和成熟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影响日趋扩大。因此 ,加强对装备科技情报学科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用情报理论指导情报实践 ,加速装备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 ,更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 ,已成为当代装备科技情报工作者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1 装备…  相似文献   

13.
陈洪海  王慧  隋新 《科研管理》2020,41(8):240-247
针对现有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两种方法在指标筛选与赋权方面有待完善之处,提出一种基于信息贡献率的评价指标筛选与赋权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因子载荷构建评价指标的信息贡献率,以此反映该指标解释原始指标集全部信息的比例,然后在现有相关分析法中引入病态指数测度指标集的信息重叠水平,进而实现评价指标的系统筛选与赋权。本研究认为评价指标的信息贡献率越大,其解释原始指标集信息的比例越大,因此该指标越应予以保留,其权重亦应越大。此外,研究亦发现因子分析法易误删信息解释能力强的指标,相关分析法筛选指标易不充分,而本文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信息资源配置理论,在深入分析国防科技数字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国防科技数字信息资源科学配置的基本原则、保障基础与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5.
樊松林 《情报科学》1991,12(2):16-22
文本指出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机制,并从法与政策的关系,社会管理现代化;社会心理学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科技情报立法必须考虑的几点依据和应遵循的若干原则,着重勾勒了科技情报法与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科技法和经济法的关系,进而对科技情报法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进行了讨论,针对目前科技情报立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情报学理论研究现状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科技情报工作的本质特性和创造性,阐述了科技情报学科的独立性,指出科技情报工作实践呼唤科技情报工作理论建设,最后,阐述了对科技情报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粟湘  郑建明  吴沛 《情报科学》2006,24(5):691-696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对信息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出信息的价值,特别是那些过去被认为无用的数据有可能会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在价值。本文分析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特点,提出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三个层次(包括存储层、管理层、应用层)和六个阶段(从信息的创建、采集和组织管理、开发、利用到最后清理),最后提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省级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问题的提出科技文献资源一直是科技情报 (信息 )机构的重要基础保障与支撑之一 ,传统衡量信息机构规模与实力的依据往往是书库面积与馆藏量。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外部因素的诸多变化对传统文献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工作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通过对山东省及全国部分省科技文献资源的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科技文献资源布局和建设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如下特点。1) 2 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中后期 ,由于科技体制改革、拨款方式变化及各种涨价因素的影响 ,各科技情报 (信息 )机构、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订…  相似文献   

19.
保险信息不对称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弭元英  张清彩 《情报科学》2007,25(12):1809-1813
保险信息不对称是保险活动中无法避免的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弊端使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发展。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本文提出了如何降低保险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模块化、信息包裹与研发风险的分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柳 《科学学研究》2006,24(1):112-116
本文沿着青木昌彦的思路研究了模块化演进的本质———信息包裹对于分散企业研发风险的作用和机制。从十八世纪斯密的古典分工理论到当今信息革命的硅谷模式的历史演进中可以发现,模块化思想高级化的过程即是信息逐渐包裹在模块之中的过程。近期国内对于模块化的研究多侧重在对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意义上,但事实上,模块化信息包裹的重要功能更体现在具有分散企业研发风险的内在机制,同时这也为我国企业实施创新战略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