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进 《红领巾》2004,(3):78-80,93
中国现代诗学面临两大前沿问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和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当前诗歌精神重建的中心,是对于诗歌与社会、时代关系的科学性把握.提升自由诗、完善现代格律诗、增多诗体是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两个前沿问题关系到新诗的兴衰,甚至关系到新诗的生死存亡,现代诗学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在吕进提出的新诗“三大重建”中,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与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相比较,似乎显得更为外在于诗歌艺术。但正如吕进所强调,现代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化“为增多诗体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传播这一同样处于“大变化”之中的外在性因素,其实已经内在于诗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条件和可能”。网络及多媒体等媒介的出现,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新诗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86年的创作成绩实在让人无法高估。为免新诗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之虞.须整顿诗坛风气.重建新诗秩序.通过改善诗歌世界、调整情理关系、规范诗体原则这三个方面.对新诗进行“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4.
鉴于目前中国新诗的贫弱,吕进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新诗要振衰起弊,必须要完成三大重建: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因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的枯荣变迁和每一时代的传播方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理背景与学科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和“诗歌精神的重建”、“诗体的重建”一起作为新诗二次革命的逻辑起点,理应得到高度重视。立足于中国诗学化传统,进行中国诗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科特质已经渐趋明显。这既是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重构和专业化拓展的有益尝试,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传播学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胡适最早尝试新诗的理论建设。他的诗论,以诗歌形式革命为根本,以谋求诗体解放为宗旨,开创和奠定了新诗的新传统。文章着重从“诗体大解放”主张对晚清“诗界革命”的超越,“自然音节说”对现代新诗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考察和评价胡适新诗理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之中所列举的众多传统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证明了白话语词可以入诗的观点,同时证伪(而不是证明了)他的“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胡适不能区别“白话语词入诗”和“诗体大解放”的两种诗学主张的不同学理,源于胡适对于白话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他对于白话诗概念的两次不同定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20世纪,特别是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革命的浪漫时代,新诗诗人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很容易与浪漫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浪漫主义思潮流行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成为对新诗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外国诗歌流派。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浪漫主义诗歌本身,也源于新诗诗人对浪漫主义诗歌的“误读”。新诗诗人夸大了浪漫主义诗歌从抒情内容到体形式上对传统的颠覆作用,特别是夸大了诗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和诗体方式的“自由性”,助长了新诗诗人在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上对“自由”的过度追求,特别是误以为诗体的大解放是浪漫主义最显的一个特点,严重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10.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