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的高考日益临近,应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笔者拟以“个人收入的分配”一课的复习为例,谈谈提高思想政治复习有效性的几个要素。 一、教学案例 以下是某位名师的一堂“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不少教师把听教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的课作为自我成长的捷径。这本来是好事,但让人费解的是,为何听课后的教师却难以成为名师呢?甚至还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旧如故或提高有限,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的喜爱。这就值得我们去反思,教师应如何听名师之课?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成为名师呢?  相似文献   

3.
郭子其 《师道》2008,(5):38-38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的专业意识日益增强,不少教师把亲耳聆听教学名师的课作为自我成长的捷径。一些教师对亲听名师之课心驰神往,每当有名师来献课,听课者就异常踊跃。这本来是好事,但让人纳闷的是,为何听课后普通教师却难以成为名师呢?甚至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水平“涛声依旧”,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1“微课”体系的内涵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介,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而制作的线上课程资源.而“微课”体系的构建过程,则是根据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发和应用“微课”资源,将零散的“微课”资源梳理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代表课初论     
我认为,“代表课”是非常值得教育界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一个概念,因为它与名师(本文的“名师”专指教学名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学风格、教学流派等问题密切相关。鉴于此,早在2006年上半年,我就在深圳语文教师大会上正式提出“代表课”这一概念,并开始对“代表课”问题进行研究。以下是本人对“代表课”问题的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工作以来,听过许多课,有专家、名师的示范课,普通教师的研究课,更有同事们的“常态课”。相比之下,我更钟情“常态课”。一是因为“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提高了.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差;二是因为在“常态课”中,师生往往能展现出更真实的一面.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我有幸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活动为期四天.每天大概有七、八节观摩课程。所谓“千课万人”,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千课荟萃、万人共享。众多教学名师云集此次活动.其场景用“一师一堂课、一课一人生”来形容毫不为过。在四天的学习中.我充分感受到每位名师的教学魅力.享受着他们或大气、或诗意、或激情、或朴实的教学盛宴。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学知识”是名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重要因素,在“课例研究”中“把握学科高点”、“研究核心知识”、“聚焦个人课题”、“提炼教学思想”,对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十分有效,是我们培养名师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于名师课,很多教师的反应是:名师课好是好,但不一定适合我们普通教师。其中的原因,一者,认为名师课非常成熟,高深莫测,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折射出他们的个性品质,散发出独特的教学魅力。再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涵养、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远远不如名师们,名师们的课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0.
当下,“微课”如“集结号”般在各个学科开疆辟土。微课创始人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内容要求问题集中,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它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追求的知识系统化、内容的翔实和环节的完整,同时又保存了作为一堂课“骨骼”,并用精巧的内容赋予其“血肉”。微课资源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控制播放和反复学习,它促成了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又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微课在思品学科上如何运用呢?笔者在不断地开发思品微课资源的过程中,对思品学科的微课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开发。  相似文献   

11.
《精品课堂》栏目自创办以来,秉承精选课例、展现名师风采、锻造未来名师的宗旨,在呈现形式上不断拓展思路,力求多方贴近教师朋友们的需求。本期推出的口语交际课例分为课例设计、专家评析、磨课经历三部分。“课例设计”以整体形象示众;“专家评析”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此项成果所承载的各种价值元素(如,教学的理念、方法、目标、重难点的设定……)进行评述;从“磨课经历”中,读者可触摸到对课例反复打磨修正的诸多细节,如“亮点”是如何形成的,“重难点”是如何过滤出来的,“教学的切入点及方法”是如何筛选出来的……有整体,有深度,有细节,对一堂课例从不同角度给以解读展示,供大家学习研讨。希望各省的精品课例在此绽放自己的异采。  相似文献   

12.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在观摩许多名师的课堂后,我在想:是否该从自己的常态课开始有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正好,我校数学教研组前不久就“如何在常态课中出高效”这一主题作了一些尝试。下面是我们数学组全体成员对D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几个片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教学名师是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他们精于课堂教学艺术,又能从实践中提炼出一定高度的理论或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有的名师教学充满灵动,能与时俱进,顺应教育发展的形势,常变常新,“时尚清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名师的“出场率”与“展示率”比课程改革之前要多得多。课程改革中也的确诞生了一批新生代的名师,他们锐意改革,勤于实践。  相似文献   

14.
课前思考: 听说我准备上一节一年级复习课的研讨课,几个对数学教学颇有研究的朋友都劝我说:“一年级的复习课有什么好上的?你看到有几个名师上低年级复习课的?一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复习的意识,换句话说,一年级整个第一学期都是在复习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孩子们对‘复习’早就腻了。你的复习课就等着零零碎碎地摆破烂吧。”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09,(14):73-73
正所谓“名师铸就名校”,可名师如何练成?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的课标教材正逐步推广,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标理念,完成从旧的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的转变,作为从事教育工作三年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的你,更需要培训先行,一跃而跨过从骨干到名师的距离,抑或是慢慢平庸、泯然众人?  相似文献   

16.
刘军 《教育文汇》2011,(11):17-18
如何借鉴名师教学,我想到了三个成语。 一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难觅知音。”教学亦然,要看对象,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名师的教案是根据他当时当地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我们与名师的教学对象相同吗?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能力与名师任课的班级相同吗?我们为自己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了吗?照搬名师的教案能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理念吗?一句话,我们备课“备”学生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你不也在重复“对牛弹琴”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17.
巨量的微课没有很好的应用于教学是一种资源浪费。文章从"地理微课常态化教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微课常态化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借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的组织方式建设地理微课教学平台,推动地理微课资源从碎片化建设向系统化建设,从脉冲式应用向常态化应用转变,为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变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2009,(13):125-125
正所谓“名师铸就名校”,可名师如何练成?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的课标教材正逐步推广,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标理念,完成从旧的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的转变,作为从事教育工作三年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的你,更需要培训先行,是一跃而跨过从骨干到名师的距离,抑或是慢慢平庸、泯然众人?  相似文献   

19.
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一门关键的思政课程,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灵魂课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准确把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突出特色,强调实效。精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厘清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改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2012开始,慕课正在酝酿一场新的教育革命。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应对“慕课风暴”以实现“个性化的、自主的、高效的教学新模式”?这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本文拟结合“慕课”教学实践,对打造“微课”精品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