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忽视文学性的倾向及其危害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必须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学的见解。认为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育功能。同时,文章还探索了加强语文学科文学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内容存在结构残缺,最突出地表现在大、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文学,轻文章"上.语文教育的供给侧要调整语文(语言、文章、文学)结构要素,降低文学教育比重,扩大文章教育比重,要建立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对应的学用一致的体制,进行语文学科理论结构调整、语文课程教材结构调整和语文教师素养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回顾高校语文课程百年发展历程,探析影响高校语文课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新世纪高校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路:首先要回归语文学科教育的独立本位,尽可能避免非语文教育因素的干扰;其次,加大高校语文学科建设的力度,包括加强高校语文教育学科的研究、加强高校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观念中的文学教育问题,是个长期引起争议的学术论题,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观念中,与语言教育一样,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当代语文教育普遍认同的文学观念,是狭义的纯文学观,适合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胡适广义的文学观念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的文学专业课程目标、方法、学习水平比较,启蒙才是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的文学教育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5.
语文既不是语言和文字,不是语言的文学或文学,也不是语言和文学,而是语言和文章或者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语文教育不等同于文学教育;语文学科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人文基础应用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简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几类课程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仍然囿于综合大学模式 ,缺乏师范个性 ,难以满足 2 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新世纪培养和造就精于从事高素质教育的语文师资 ,就必须坚持高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 ,在对现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的基础上 ,开发作为中学语文学科主体之一的“文章类”课程、开发将语文学科基础性学术成果转化为语文教育应用性成果的“中介类”课程、开发体现师范教育专业化方向的“教育教学类”的课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尝试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普遍轻视文学教育而导致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较差的问题,笔者思考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浸润文学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办法,以竭力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培养高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界基本认同语文学科存在"复合性",但它是哪些因素之间的复合,却值得讨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之失败的历史,汉语、文学、文章教学的实然、应然的关系表明:语文学科不是汉语教学与文学教学二者的简单复合,而是语言、文学、文章教学三者的复杂复合。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科究竟是工具学科还是文学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广大语文教师也达成了共识:语言是基础,文学是根本,语文学科是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文学性的双重性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其任务是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涛 《学语文》2014,(6):9-10
语文学科的"文""道"之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最终在"课标"里有了规约: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囿于升学压力,一线的教师大多仍陷于工具性的教学,导致学生喜欢语文而厌恶语文课,热爱文学而畏惧教材。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现状,恰恰说明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亟待加强。只有兼顾到学科的人文属性,语文教育才能唤回生机活力;语文课堂上要以言语形式为主要抓手培养学生语感能力,通过体验言语形式背后的情感寄托达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从而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最终收获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综合水平的基础学科,在进行文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研究的一个方面。加强对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如进行语言文字的审美教育、进行文学作品描述内容的意境美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审美教育。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观点,完善学生的审美兴趣的培养,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观点摘编     
《中学语文教学》2001,(2):16-17
作为语文学科,重视不重视文学因素和文学教育,我看这是语文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些年来我感觉到,在中学语文教育里,越来越忽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越来越差。——北京八中范守智  ▲数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基本观点是: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我以为这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语文学科当然是人文学科而非工具学科,尽管它也有纯技术的层面,但决不是主要的。——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  ▲语文教育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  相似文献   

13.
当新千年到来大家讨论“如何开创语文教育新纪元”的时候,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语文学科需要强化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但切莫弱化文章教育。   1980年,总结建国 30年语文教育的三大教训 (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文学课、语言课 ),我曾著文《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 (《安阳师专学报》创刊号 )。 1993年,针对“语言学、文艺学在语文教育中长期平分天下”的旧格局,我主编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一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出版 ),宣示“文章学是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 1998年,我正式提出《一语 (语言 )双文 (文章、文学 )论》 …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提高这个部分的教学水平对完成整体语文的教学目标有推动作用,国家和中学语文老师要重点研究,明确文学教育构成的各要素,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学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将对文学教育特定的意义、构成的要素进行合理的思考,为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也为推动我国整体语文学科的改革进程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雷霖  黄春林 《文教资料》2020,(1):66-68,1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中学语文新课改的重要概念和实践目标,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本文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文学课堂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使高校文学教育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其工具性特点,而且更具人文性特征,故语文学科的教学更要注意人文主义教育的渗透。利用新课标下的教材中侧重于人文精神的文章,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注意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这几方面,能有效实现人文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认识,增强文学教育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审美教育的含义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审美教育的方法:首先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寓美于教学中;其次是学校把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教育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语言、文章、文学——语文学科固有的文化内涵,三足鼎立。读、写、听、说——语文学科特有的言语能力,"读"占鳌头。语文新课标如果采纳"一语(语言)双文(文章、文学)"的新语文观,坚持语言素养、文章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和谐发展,那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阐释必将有新的提高。"阅读"是对文字符号系统的语感和美感,是对文章文学体式的文感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语文学科应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人文修养,更新思想观念,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指导阅读,把汉语言文学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欣赏祖国语文,热爱祖国语文,让人文关怀融入到他们的生命和灵魂之中。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人文性诉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语文学科教学中片面人文性诉求的情况较为普遍。从关系思维的视角,从语文学科教学不同层面、人与语文学科教学、语言与语文教学和文学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等关系角度探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性,希望有助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能将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