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好评如潮。2013年暑假,当我再次拜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感触良深。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我经常思考:教师的快乐之道是什么?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人生步步为乐?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终于明白了:  相似文献   

2.
守望宁静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恰好寒假到了,上小学的孩子假期也较长,多少有些“闲心”,我就跟儿子商量:“假期一起背《论语》好不好?”小家伙勉强同意每天背一条。  相似文献   

3.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4.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继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后,于丹又登上马东主持的央视三套《文化访谈录》节目,在国庆期间与观众分享她的“昆曲心得”。  相似文献   

6.
《今日教育》2007,(10S):17-17
随着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媒体和网络的流行,许多人开始喜欢《论语》《庄子》,国学以迅猛的速度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把于丹那句“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个孔子“奉为经典。[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于丹〈论语〉心得》签售一日过万册”,这个新闻近几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因为它不是个枯燥的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8.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于丹曾在央视《百家讲坛》用七天时间与读者、观众分享她的《论语》心得,一时间,著书畅销、讲座爆满,全国掀起一股阅读古代经典的热潮。读她的《论语》心得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甚至心灵盛宴。我想:如果于丹对《论语》没有烂熟于心,怎会信手拈来,随口引用。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在众多研究《论语》的学者中,能够像于丹这样以其论述《论语》一举成名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像《于丹<论语>心得》这样瞬间畅销、倍受读者喜爱的有关《论语》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于丹将《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之作以现代的语言生动地予  相似文献   

10.
于丹对于《论语》的接受,不是通篇的囫囵吞枣,而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建立在于丹对《论语》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并最终以主体经验参与完成了文本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在解读《论语》过程中,是她使用修辞技艺将《论语》解构为零散的状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为新的文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主体的读者,也是以主体经验的形式,实现了对作为客体的《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融入了主体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读写》2010,(9):18-20
无论是北师大的于丹讲《论语心得》名噪一时也好,还是复旦教授朱维铮骂于丹不懂《论语》也罢,反正《论语》是火了,这不,连夏潜龙同学都不甘寂寞,要瞠一蹬这潭浑水品读《论语》了……  相似文献   

12.
上榜人物: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田力 《广西教育》2008,(8):11-12
自从《三国》、《论语》、《庄子》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成了畅销书,名居各种排行榜前列。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也随之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之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辈是中学教师,也难辨其中对错。但于丹、易中天却于我等从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要结交益友,即“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于丹以讲论语心得而声名大噪。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她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有三个朋友,于丹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  相似文献   

15.
近一段时间,于丹从以“心得”方式解说《论语》开始,便触动了人们对如何解读、传播文化经典的不同思考。面对争议.于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  相似文献   

16.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17.
王艳 《学语文》2010,(2):51-51
近几年,笔者也发现社会上悄然兴起一股“古文化热”.以“百家讲坛”为主阵地,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再到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同样是古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非又 《红领巾》2008,(9):40-41
刚拿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时,我感觉高不可及,但通过认真阅读,我知道了《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和朴素的,还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想要的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9.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之后,就遭遇了“挺于”和“反于”的“冰火两重天”,褒者誉之为“学术超女”、“文化的传播者”,贬者称于丹恶搞经典、忽悠大众,是“高学历文盲”。“于丹事件”的发生,其本人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始作俑者、罪魁祸首还是社会和国人灵魂的普遍浮躁,《百家讲坛》、出版社、媒体以及大众都难咎其责。  相似文献   

20.
一《论语》是小学时开始背的,但早以省略号终结。时值年幼,不谙世事,书与我的距离简直可用光年衡量,也觉着之乎者也终该让大哲学家考究,于是不甚了之。近来重起一股《论语》热,《于丹<论语>心得》,算是我和《论语》的第二次约会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