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孝"和"孝文化"的思想内涵,分析了在学校中倡导"孝文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就"孝文化"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培养学生诚信和感恩方面、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方面以及树立忠心报国远大理想方面的价值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孝"为百行之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我国拥有深厚的"孝"文化的底蕴。《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孝、知孝、行孝。  相似文献   

3.
<正>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孝"为百行之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孔子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可见,"学文"与"做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线,以孝敬父母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孝、知孝、行孝。"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这种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学生"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二是中学生的新变化加大了"孝"教育的难度;三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四是学习评价体系存在知行脱离的现象;五是没有专门的"孝"教育教材.文章针对"孝"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三、更新观念,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孝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四、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五、制定专门的"孝"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6.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在高中阶段出现的援交、自杀、不尊重师长等现象与我们只注重高考,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现象正相关。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怎样从立足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发挥历史课堂的美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孝"文化的考点渗透。1.商代的"孝"。"孝"在甲骨文中原义为"奉先思孝"。"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吻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相似文献   

7.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24孝的故事》传承至今,600余年的孝文化历久弥新。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24孝"行动标准,又赋予了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育人先育德的理念,以教师的有心之举培植学生的孝心。一、发挥主阵地优势——育心课堂是学生最集中、最系统、最直接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效进行孝心教育。  相似文献   

8.
吴健 《班主任》2011,(8):31-32
在"一校一品"的创建工作中,我校选择"孝文化教育"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五(1)班承担了"亲子共谱‘孝道之歌’"的子课题,希望让学生通过学习孝文化、宣传孝文化,进而践行孝文化,与家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力争形成人人讲  相似文献   

9.
古时有"八端"之说,"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以为"八端"是做人的根本."孝"是"八端"中之尤其重要者,"百善孝为先","不孝"在古代就是犯了最重的律条. 陶星的事迹,就是一个字:"孝".读陶星的"孝",让人明白了"反哺"的含义,让人明白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我为陶星感动的同时,也有一种担忧--为很多"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为很多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当代学生.  相似文献   

10.
蒋芳  王靖 《中国德育》2014,(18):58-59
正教育活动是培养孩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沙坪坝第一实验小学从教育活动目标确定、活动设计以及评价等方面,构建以"礼、孝、信"三个主题教育活动体系,同时以创建特色班级和开展文明素养教育为重点,探索形成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三小序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信的人际交往能力。"礼、孝、信"三个主题教育"礼"教育活动策略。低年级入学一周适应性教育。低年级新生入学报到后,为了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远流长,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在现代高校中,孝文化逐渐被弱化,以至于现在很少有学生知道有关"孝"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新构建孝文化,大力弘扬孝文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孝"作为父母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最基本的一项伦理道德规范。文章以《论语》为中心,认为"孝"应从养亲、敬亲、谏亲、继志做起,子女对父母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关怀,而且还要能够做到谏亲、继志,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13.
<正>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教育者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精神力量时,也焕发着教育的生命活力。学校文化下综合实践活动的构建,以"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为理念,有目的、有计划、有  相似文献   

14.
汉代以"孝"治天下,公开提倡以"孝"为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墓葬形制,由中原地区的竖穴土坑墓向横穴式室墓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孝"的重要理念在其中的作用。西汉武帝在贵州设置郡县以后,大量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贵州,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也先后在贵州传播开来。结合贵州的汉墓考古资料,进一步探究中原"孝"文化对贵州汉墓形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字德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笃、悌、恕。学校德文化应回归德育的本原,以"仁""义""礼"为核心,提倡"忠""孝"的基本道德情操,切实提高中学生对德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德文化认知水平。笔者所在学校要求各班级根据班级特点,以"十字德文化"中的某个方面为核心,开展各种活动,从而促进班级德文化建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将"十字德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介绍经验如下:一、让每一个学生明确语文学科与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2008,(13):67-67
一个人神态的变化往往是在特殊事态的刺激下产生的,它始终和人物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成功的神态描写应该根据表达的目的来选择材料,抓住最值得写的,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性格特点、思想状况的神态来写。记叙文中进行适当的神态描写可以凸显人物的心理,然而很多学生却忽略了这点。请看下面这个例子。"孝"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崇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学生,你对"孝"还有哪些看法,或者有过怎样记忆深刻的经历呢?请以"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孝"的词义源流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人类"孝"意识的起源、发展和成熟导致了"孝"最初意义的形成;"孝"字产生之初的本义为"善事父母";"孝"词义在后世逐渐引申出多个义项;我国当代的"孝"是对传统"孝"的辩证继承。  相似文献   

18.
"因材施教"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学生是教育的自变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结果都因为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个性发展"都是在"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下展开的。但是,"因材施教"就等于"因生施教"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育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教师、教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每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疏议>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0.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被大力提倡。甚至有人说只要恢复了孝道,社会风气就能变好,道德水平就能得到提高。针对这个观点,本文将选取与"孝"及"孝道"有关的文字为视角,以我们祖先创立这些文字为源头,探究其流变的过程,回到人、回到历史,然后再重新出发,以展望未来,探究本质,探讨何谓"孝"、何谓"孝道",以及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该不该提倡"孝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