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的一种行为.而赏识教育则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学会赏识,才是真正学会教育.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在竞争中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孩子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及肯定。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赏识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让赏识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从而使学校教育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3.
高芳 《山东教育》2013,(Z3):62-63
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孩子喜欢听你所说的话,对你所教的东西产生兴趣,并沿着你正确的引导方向健康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及老师的欣赏,这也是赏识教育最朴素的一个理念。赏识给孩子以自信赏识,包含欣赏、赞美、肯定之意,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开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  相似文献   

4.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一、正面表扬孩子正面表扬就是用积极的语言、动作、表情向孩子表  相似文献   

5.
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赏识。赏识教育是一种赞赏性教育,在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心情愉悦,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对赏识教育的理解 对于"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193页中的解释是这样的:赏——即赞美之意,识——即肯定与认可.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所以,依我之见,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的教育理念.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事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在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潜能和取得成功的一种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好娃娃是夸出来的。给学生多点赞赏。多点宽容,就会使孩子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夸奖即赏识。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的总结。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取得成功。赏识教育是孩子不断取得成功的金钥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领略到赏识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19.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当我们换了一种心态,以欣赏的目光激励孩子时,孩子们的变化就会令人惊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失败的原因。20.辩证看待"听话"儿童中国的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词儿,便是"听话"。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是"淘气不好"。因此,中国孩子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差"和"胆小"。然而,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对所有问题…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育”以充分认识每个孩子的巨大潜能为前提,以发挥“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心理效应为出发点,帮助孩子自己解放自己,从而走向成功。“赏识教育”提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教育者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有继续前进的动力,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它和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赏识教育”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因为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行“赏识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应该注意热切的激励性、真挚的情感性、精当的指导性、强烈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陶行知及周弘老师所倡导的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以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为载体,捕捉赏识教育的契机,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语文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逐渐完善,超越自我,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张扬健康的个性,最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哲人詹姆士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赏识教育就是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教师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能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鼓励,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一个教师善于赏识学生,就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4.
人需要被赏识,被赞美,尤其是小学生。让学生受到赏识,学会成功,这是教育的极佳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小学生一旦受到了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所谓"赏识","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  相似文献   

15.
正赏识教育是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语言、学习行为及生活行为习惯从正面进行肯定、重视和赞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激起的积极状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激励性的教育方式。德国教育学家弗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提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作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数学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赏识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创造  相似文献   

16.
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每位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邵芝莹 《考试周刊》2015,(10):66-6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引入赏识教育的理念。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赏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恰当地运用赏识教育,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赏识教育进行深思。  相似文献   

18.
常攀攀 《中国教师》2014,(19):32-34
<正>时下,我们均耳闻目睹过这样的事情:父母对孩子过分赏识,导致孩子的"自大"和"自我中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或不足的指正,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一些孩子将外界的丁点儿批评视为对他们的轻视或嘲弄,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或是诚挚的关怀,也会自暴自弃,酿成意料之外的悲剧。我们不禁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对孩子一味的赏识教育是否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全成长?如何才能均衡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一、赏识教育滥用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学校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对后进生束手无策,很多时候都是指责、批评,教师气急败坏,却收效甚微。其实,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确立,日常表现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赏识十分重要。通过良好的赏识,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在学习上心情保持愉悦,在生活上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赏识教育?周弘认为"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是肯定的教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性,不允许学生失败犯错误,结果使学生害怕失败,害怕犯错误,反而扩大差异,造成更多的失败,教师不得不接受.痛定思痛,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就成为教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