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2.
从简洁、抽象的数学语言中辨别、选择、整理和组合有效信息,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理解是关键,但理解的基础又是"读"。可见,阅读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和手段之一。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通过理解"读"、质疑"读"、比较"读"、拓展"读"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读、读得懂、主动读。  相似文献   

3.
袁兆娟 《快乐阅读》2011,(25):112-113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滋润呢?  相似文献   

4.
杨露霞 《考试周刊》2013,(48):39-40
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必须先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现下,很多学校都在搞小班化教学,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本文积极探索在小班化背景下如何才能做到"美读"。  相似文献   

5.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思”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多读、精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认真实施“创境促读、以疑促读、以评促读、以写促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情有趣地读,在读中思考、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8.
叶珍珍  陈育娟 《学子》2012,(5):39-39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读书过程,要把朗读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让琅琅书声把静止的文字变为跳动情感的音符,让静默的语言化为斑斓的图画,去饱览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璞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灯,而朗读则是电;情感是火,朗读则是风;没有情感的读是无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情"与"读",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悟”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诚然,要实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多读上下些工夫。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要多读课文,就一定没有错误,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13.
李彩芳 《广西教育》2011,(16):44-45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一种基本方法,甚至是一种教学模式。然而,“以读为本”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代讲”“以读明义”等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读”让课堂情思涌动,异彩纷呈,有的“读”却令课堂生涩枯燥,千呼万唤也枉然。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串读、美读、巧读等多种形式把握主要内容、深刻思想感情、感悟写作方法,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感悟语言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感。”以读为本 ,并不是进行机械地朗读背诵 ,为读而读 ,而是要教师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等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地读 ,从而达到“以读促思 ,以读激情 ,读中感悟 ,读中迁移”的目的。一、以境诱读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 ,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 ,营造读的情境 ,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 ,引起感…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平时,我也按照“以读为本”的思路去开展教学,然而,阅读教学效率却不高。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因为没有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读为本”,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所以,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必须做到两个转变和落实好四个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充分说明“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从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与指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读"中学生可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会语义、再造语境,从而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读"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对语文教学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