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董仲舒与公孙弘之间的冲突不是由于学术流别的不同 ,也不能简单地归之于个体道德品质的优劣、精神境界的高下 ,而是因为道之不同 :董仲舒奉行师道 ,而公孙弘践履臣道。先秦儒学先天就固有一对矛盾 :一方面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就不得不依靠于君权 ;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理想 ,又不能迁就于君权。君权对待儒学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既要利用儒学来缘饰文法吏事 ,又不希望听命于儒家的说教。因缘合和促成了儒生的分化 ,儒学潜在的矛盾凸现出来 ,董仲舒与公孙弘的冲突是这一矛盾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公孙弘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两位著名儒者。董仲舒是公羊学大师,是大思想家,“为群儒首”;《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直接影响了武帝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董仲舒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仁义礼智信等,且把它们置于通俗的阴阳五行的天道构架中。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是西汉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者。元光元年,公孙弘对策,天子擢弘对为第一。他秉承武帝之命,著《功令》,具体制订了汉廷置博士弟子员的措施。这表明他精通文法吏事,与陈义高远而疏阔于事的儒生不同。董仲舒提出兴太学的重要建议,公孙弘是兴太学之议的具体践行者。汉廷兴太学,为儒者打开了仕途的通路,儒家“学而优则仕”“得君行道”的理想得以实现。这一方面使专制政治受到儒家之道的影响,且增加了官僚机构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又把《五经》与儒者置于政治权势下,以达到控制儒者且歪曲《五经》而使之成为专制政治缘饰品之目的。他们二人是同时代人,皆习《公羊春秋》,在仕途上颇有交集,在儒学和功业上相互映衬。董仲舒是一位醇儒,方正严肃,克己复礼,且以仁义之道修身,知行合一。公孙弘的人格复杂矛盾,恢奇多闻,辩论有余...  相似文献   

3.
史称董仲舒向汉武帝所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影响深远:“为往圣继绝学”,使孔孟所开创的儒学复活;使儒家直线上升到“独尊”的地位,使儒学经学化;使儒学在我国此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正统的主导地位;使儒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儒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使孔子与老子成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大力弘扬儒学的优秀传统,对建设中国和全人类的新文化可作出新贡献。董仲舒的功绩与贡献,足以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董仲舒与汉儒,当是儒学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4.
秦汉儒学与君主的博弈--秦汉之际的独尊儒术与君主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的法学理论使得在先秦儒家那里只具有相对意义的天子与陪臣的关系走向绝对.秦用韩法成为君主专制的先例。叔孙通、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学与君主专制实现了“完美组合”.二者结成了相互牵制、互为所用的关系。此后,儒学便有了与君主专制同生息、共存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年虽然以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但儒家思想在诸如叔孙通、陆贾等儒家代表性人物的努力下,仍部分应用于国家统治之中。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主张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面临着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对传统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扩充后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而汉武帝敢于突破前人的雄才大略为新儒学的萌芽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积极倡导新儒学,从而快速确立了新儒学的官方地位,在思想、文化、礼仪道德等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叔孙通为"汉家儒宗",他为儒学在汉初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儒学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从叔孙通本人的性格特点及处世艺术方面出发,分析他身上具备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说明他"何以为儒";从他对儒学的贡献分析他如何从实用的角度使统治者认识到了儒学的作用,使儒学与政治初步结合,从而说明他"何以为宗"。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学术与政教合一,此前有人尝试,但失败了,儒术不见用,秦朝15年就灭亡了。但汉朝初年叔孙通的通权达变,与时变化,实际上揭示了儒学的学术特点,并在实践中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使儒术的“守成优势”被最高统治阶层所接受、实践,为儒学最后成为官学、全面兴盛进行了彩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二 (一) 教材与今、古文经之争 汉代学校中的教材主要是儒家典籍,在这些教材的讲授中又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在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加工,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 今文经是指汉代学者所传述的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经书。汉武帝设立经学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籍。为了更紧密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今文经学派着重发挥经文的所谓“微言大义”,以巩固封建的“大一统”为中心主张。汉王朝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董仲舒、公孙弘都是以《公羊春秋》起家的。今文经学夹杂着大量的迷信成份,带着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11.
成立于1949年的香港新亚书院秉持从无而有的信念和武训行乞兴学的精神,在手空空无一物的条件下,致力于为“花果飘零”的中华文化进行“灵根再植”,逐渐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的港台新儒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新亚书院,港台新儒家这一学派就不可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成通时期的诗人诗作,体现着小李、杜以后晚唐诗发展的基本走向。懿宗一代诗人数量颇为可观,作品得以传世者将近五十人。世事的混乱、儒道的衰微,逐步改变着咸通诗人的处世心态,他们不得不面对出世与入世的艰难选择。咸通诗歌在艺术取向上以平易浅俗为主,间有淡雅清丽之作,这预示着“元、白”与“姚、贾”两种诗风必将主宰唐末诗坛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13.
萧统在《文选》赋类中首次设“情”目,填补了在赋作分类中无“情”类的空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入选的赋作代表了萧统心目中“情”类赋的理想面貌,萧统认可的“情”是“止乎礼义”的、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浸染的“情”。对赋中女子“中和之美”和赋中故事“以悲为美”的认同和赞赏则体现出了萧统对传统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明未清初出现了多部红拂剧作,以张凤翼《红拂记》、凌漾初《红拂三传》、冯梦龙《女丈夫》及近年发现的曹寅《北红拂记》为代表,各剧本之间关联紧密。经比对分析可知,推陈出新是红拂剧改编的轨迹,不同的曲学主张和创作意图是红拂剧改编的原因。围绕红拂剧目的改编与评点,汤显祖、凌淳初、冯梦龙、吕天成、沈德符、曹寅、尤侗等曲作家、曲论家纷纷卷入其中,在曲辞、音律、情节架构、场上案头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曲学立场,从中可以窥见明末清初曲学界理论上的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示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尤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王通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他提出道在五常,倡扬儒学的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劝世良言》、《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前遗诏圣书》对洪秀全思想影响巨大,洪秀全“男女平等”思想、禁止奸淫妇女和反对淫乱思想、“为妇之道”思想、多妻制思想、对待女奴婢的思想以及妇女贞节观皆同这三本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是洪秀全“耶儒合流”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从实质上看,洪秀全的妇女观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而且在西方上帝的宗教招牌下有过之而无不及。洪秀全不可能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劝世良言》、《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前遗诏圣书》对洪秀全思想影响巨大,洪秀全"男女平等"思想、禁止奸淫妇女和反对淫乱思想、"为妇之道"思想、多妻制思想、对待女奴婢的思想以及妇女贞节观皆同这三本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是洪秀全"耶儒合流"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从实质上看,洪秀全的妇女观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而且在西方上帝的宗教招牌下有过之而无不及.洪秀全不可能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葛洪《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中的儒家思想不是体现在对儒家经学的解释上,而是运用儒学理论和其他各家他认为合理可行的理论来为自己的社会人生理想寻找出路,其实儒家中也有他认为不合时宜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为我们今天的儒学改造课题提供了思路:即在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现实状况下,如何利用和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