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档案>再次全新改版的一年,我衷心祝愿<北京档案>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说起改版,至今难忘1996年<北京档案>由双月刊变成月刊的那次改版.作为热心读者和通讯员的我,有幸参加了当年的改版座谈会.会议征求大家对改版的意见,我提出若能新辟-个带有互动性质的辩论栏目,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不过,前提是领导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和对不同观点的宽容.这无异于将了领导一军,谁知领导马上把球又踢了回来,说:"这个栏目就交给你吧!"这真是"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从此,我就以阿昆的名义主持"每期-辩",没想到一干就是15年.  相似文献   

2.
自1992年下半年考入武汉晚报社被分配到副刊部做编辑,白驹过隙,倏忽已逾六载。从1993年元旦起,我开始编长篇连载,当时报社领导要求所有连载作品既要可读耐读,又必须全部首发,这在全国城市报纸连载中几乎是唯一的一家,初入此道的我着实倒吸了一口凉气,也实实在在忙碌了好一阵子。9月后,编文学版《白云阁》的赵明女士赴京学习,我在编长篇连载的同时,又受命接手编文学版,以助理编辑的名分干两个编辑的活,屈指一算,已1900天有余了。  相似文献   

3.
改扩版后,文化新闻中心承担了文化征程、双休娱乐和万千气象三个版块的任务,除为其他版面供稿外,目前每月我们负责编发组版的固定版面达到60个(含28个文化新闻、科教之光新闻版和32个版的专副刊)。在工作量翻番、而一线记者仅增加一名的情况下,全体同志戮力同心、三军用命,在创新中追求卓越,为本报改扩版的成功做出了一份贡献。文化报道一方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又衔接着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既要高扬主旋律,又要适合百姓的文化审美口味。如何创新出彩?半年来,我们的所思所悟可用以下4组关键词来概括:第一组关键词:"鲜活"与"深度"要做到"鲜活"就要放下身段,  相似文献   

4.
黄斌 《新闻前哨》2012,(8):20-20
《万千气象》版块是今年本报改版后设置的一个全新的版块。由于无过去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调用,一切必须从头做起。刚开始接手这个版块的时候,我的压力挺大,不知从何处着手。现在半年过去,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编了40来期,感觉尚可。总结这半年的得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拓宽视野在改版之初,我对这个版块的工作范围的理解是:从美术切入,推介本省的书画家和摄影家,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提供阐释。但后来发现,如果只做这一块,肯定不够,也不符合领导对这一版块的设计初衷。  相似文献   

5.
我谈谈感想吧,一个是这个会议本身,说明我们河北台不满足现状,不断的求新求变,改版了一年,现在又要总结经验,又要改版,请这么多人来开这个会,这是我们交通广播发展的比较快,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不满足。交通广播在咱们国家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做厨子不易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怯场了.  相似文献   

7.
做厨子不易     
袁鹰  潘国彦 《出版参考》2007,(1):43-43,46
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扩大版面.增加报道内容,并且在第八版上恢复副刊.副刊没有刊名.人们就称之为“八版”。我奉命担任八版主编。虽然我在上海解放前曾经在地下党领导的《联合晚报》编过几个月的副刊《夕拾》,又因中学时代就开始向上海的报纸副刊投稿,对报纸副刊似乎尚不陌生。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要编《人民日报》副刊,不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幸而得到许多老中青作家的支持.出谋划策,提供稿件:当时受党中央委托主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两次来文艺部作具体的指导.出了不少主意:加上文艺部的主要负责人林淡秋和袁水拍两位又都编过副刊.有他们坐镇把关.我也就不太快场了  相似文献   

8.
《中原焦点》创办于1995年2月,追踪热点,访谈焦点,透视难点,思辨疑点,4年来,一事一议、针砭时弊的电视评论节目风格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周日观察》应运而生。 《周日观察》的前身是曾几上几下的《中原焦点周日版》,在10分钟的时间内搞板块节目,总让人有场地太小、施展不开拳脚的感觉。1998年5月,适逢河南电视台节目改版,部领导抓住时机,四处游说,据理力争,一个20分钟的电视评论新栏目《周日观察》终于诞生。我这个“周日版”的老编辑在欣喜之余又感到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9.
2003年,人民日报定为改革、发展、创新年,最直观的变化是:报纸由12版扩为16版。这是人民日报历史上的第三次扩版,是报社的一件大事,对人民日报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委会高度重视,多次研究;各部门认真讨论,统一思想。社长、总编辑王晨在部署扩版改版工作时,明确提出扩版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新年改版的第一个月,站在夜班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上,真切地感受到同志们有着一种重大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从星期日到星期四的晚上,组版都在十个版以上,夜班平台热气腾腾,各版的值班主任、主编都想把栏目…  相似文献   

10.
让版面说话     
自1972年调入呼和浩特日报总编室起,我便与版面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日编稿、做标题,划版、1978年调到中国青年报,定位在总编室,一干就是十七年,从青年跨入中年,自己把业务生命最宝贵的一段写进了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1.
方琳 《新闻前哨》2012,(8):19-19
日子匆匆,半年已过。这两天,我将自己半年来所做的《快乐双休》版面做了个统计,总共42个。和许多新闻版主编的工作总量相比,这42个版面无疑是比较少的,但于我而言,制作这42个版面的过程都有如绣一幅画,而且是一个重新学绣功的过程。因此,这半年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感觉过得特别快。现我将自己重新学绣功绣画的感受和心得,向各位汇报。简言之,我的感受是16个字:一心一意、两手准备、挑三拣四、四通八达。一心一意,是我接手这个工作至今的状态。坦白说,在楚天都市报,我是一个老人,但在湖北日报,我是一个新兵,《快乐双休》是改版以来全新的版块,如何找到湖北日报读者的快乐点,部门赵主任、费总等领导和同事对我进行了及时指导和帮助。《快乐双休》的定位,编委会已经要求得非常明白,影视、娱乐、旅游、  相似文献   

12.
陈艺 《新闻窗》2014,(5):41-42
很少给工作作总结,以为日复一日的工作,只要默默地做好就够了。其实,有时候真该静下心来总结:我都干了些什么?哪些干得漂亮?哪些干得不够好?更高的境界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些规律来,有利用指导和改进下一步的工作。一转眼,从贵州日报调到贵州都市报已经10年有余,一直在做专副刊。2009年之前,主持的情感访谈栏目小有气候,有一群忠实的读者。2009年8月,伴随报纸的改版,情感访谈栏目调整成了心理版,我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周刊上。  相似文献   

13.
步入新闻界,我已经40岁了。 而立之年,我在上海一家工厂于重体力劳动活,电解车间终年高温,冬天都要赤着膊。因为父亲被定为“反共老手”,我每天还得接受造反派小队长的“再教育”,劳心劳力难以支撑,怎么立得起来? 四十不惑,这也不是说我的。进报社那年,文化:大专,还是在文革中度过,没上过几天课,充其量是个高中水平;没学过新闻系,没编过一天报,干新闻等于一张白纸上画画,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这个开始,是很艰难的。 要加倍用心地学习,要加倍精力地投入。 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元旦的第一版就是我编的,当时只有一个人。早上要选稿、改稿、发排、划版样,到排字房拼版、改大样,这都得在限定的3小时内完成,整个人就变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脑子得快速反应;笔杆得快如龙蛇;两腿不停地奔走于四楼编辑部和底层排字房之间。那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强度的结合。就这样一天天地度过,熟悉了编辑业务。 但会编版面不等于就是一个好编辑。老报人说,那只是一个编辑匠。 新民晚报的好编辑,你得知道标准是什么,然后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第一得懂赵超构的办报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什么意思?比如我编的一版,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面孔。铁板的、空泛的,教训人的面孔,能进入百姓家而且得到喜爱么?显然不能。那么一版的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频道举办的“新声带”2005年全国影视歌手大赛暨河南影视歌手大赛期间,根据分工,我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负责大赛的编辑工作,回顾几个月来的工作,我感觉自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是因为参加工作以来从未接触过工作量如此之大、要求如此之高的工作。工作量大,是因为仅仅在大赛海选期间从下午6点左右接到素材带开始,每天要马不停蹄地开始编辑,从素材上载到粗编素材,从粗编素材到精编素材,从精编素材到广告串编,从广告串编到初步审核,从初步审核到包…  相似文献   

15.
读一月五日人民日报有感林木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不少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工作改进方面迈出了新步。作为长年读人民日报的读者,打开1月5日的人民日报,我的第一感觉是,报纸改版了。这一天的人民日报,整体上说各个版都有一些创新,但最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辞书编写和出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各种辞书林林总总,美不胜收.评价一本辞书的优劣,自有一套专业标准.我的评价只是凭我自己的感觉.我觉得一本供小学生用的字典,首先是实用--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有用;其次是精美--让孩子们看着喜欢.<新编小学生字典>(第4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在这两点上做得特别好.一本小学生字典是不是"实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先说收字.一本小学生字典,究竟选多少字?少了要查的字没有,固然不好;多了,许多字小学生用不上,陡然增加书的重量和读者的负担,也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岁末,《扬子晚报》新一轮的改版给寒冬中的读者送来浓浓春意。作为江苏的强势媒体,《扬子晚报》一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几乎每年在改版上都有动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版是在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中最抢眼的是新增加的英语新闻版,让人耳目一新。英语新闻版  相似文献   

18.
最近,改版后的《人民日报》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副刊增多,第17-20版为周刊、专刊、副刊。其中每周增加1个理论版、1个文艺评论版、1个文艺作品版。从这个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到,《人民日报》对文艺评论是相当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大众报是大众日报的“农村版”,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自1995年以来,农村大众报进行了二次改版,从过去平淡的穿插咬合的复杂版式风格,到完全分割式的浓眉大眼的版式风格,再到电脑时代的现代风格,以其不断变化的新版式,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其中赞许者有之,哀叹者也有之。且不管别人怎么说,对于我这个农村大众报的版式策划者来讲,最深的感受是:版式的策划必须建立在设计理性的基础之上。 引起注意才能使读者阅读内容 农村大众报改版之初,我这个版式策划者说心里话,是没有什么底的。要想把几十年不变的版式进行改革,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广播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体现在节目上,就是花样翻新、改头换面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是一年一大改,数月一小改,“节目改版”的消息时有传出。在此,我们姑且不论这个套用报刊杂志的“版”字是否合适,而是就目前在调整节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进行探讨,使广播改革朝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前进。笔者认为,在各家电台使出浑身解数创新节目的同时,“改版”要尽量避免进入以下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