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方向东教授师从徐复、钱玄、张芷先生等学习古籍整理与研究,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贾谊集〉汇校集解》。后来又相继出版了《〈鬼谷子〉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庄子〉今解》(广陵书社,2004)、《〈周易禅解〉校注》(广陵书社,2006)、《〈大学·中庸〉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孙诒让训诂研究》(中华书局,2007)、《〈老子〉注说》(高等教育,2008)等文献整理与研究著作,发表过有关《周易》、  相似文献   

2.
钱林书 (复旦大学史地副所长、教授 )  由章惠康、易孟醇先生主编、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后汉书今注今译》是一部精心注译 ,可适合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重要史书。东汉离今天久远 ,范晔、司马彪也距我们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后汉书》中记述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疆域政区等不易为我们所理解。现在有了《〈后汉书〉今注今译》,给广大读者带来了方便 ,也为进一步弘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我参加了《后汉书·郡国志》的今注 ,这主要是对当时政区及地名的注释 ,我就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包括考古材料 ,尽可能注以政区沿革、地名语…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4.
《庄子·应帝王》:“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执(?)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文中的“(?)”字,就我们所见,主要有以下两种迥异的解释.一是晋崔撰释“(?)”为“旄牛”《庄子·逍遥游》:“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晋司马彪注:“(?)牛,族牛.”崔注与此合.其二是唐成玄英释“(?)” 为狐狸.崔说狗能执牛,似有悖于情理;故后出注本多采成氏之说.其实无论崔注还是成说,皆可商榷.  相似文献   

5.
蒋一杰  林琳 《现代英语》2023,(22):124-126
《庄子》是我国道家传统文化及哲学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庄子》英译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郭象注〈庄子〉新译》是最新的《庄子》译本,具有独特的哲学表意与翻译特点。译本副文本形式丰富,种类众多,具有多种功能,对译本构成与阅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拟通过副文本理论对译本中存在的副文本进行分类,归纳主要功能并进行例证分析,探讨副文本对译本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前著《〈庄子〉校读札记》发表于《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今再就其杂篇各篇续记数条于下:  相似文献   

7.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参读《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老子智慧》(姚淦铭)、《庄子品读》(刘厚琴),感受《老子》《庄子》中的辩证思想和突破俗见的表达,感受道家文化的审美创造与时代意义。【预习任务】1.熟读《〈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八个虚词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语文读本注释取说于晋代以降对《庄子》的旧注。摘录于下:割: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司马彪《注》:“以刀割肉,故岁岁更作。”崔诏撰《注》:“岁一易刀,犹堪割也。”王夫之《庄子解》说:“割筋肉。”折:《庄子集释》及今人陈…  相似文献   

9.
肖瑜 《河池学院学报》2010,30(1):122-125
《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全面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框架合理,重点突出,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微观探索,对已有《三国志》各家今注今译进行了大规模的匡正。以此为基础,作者对古籍今注今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思考,并提出了颇有创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为作者新著《〈老子〉今说》的导言。《〈老子〉今说》以王弼《老子注》为基础,从体例、界说、异说、讨论等方面广泛搜集版本、考校异同、探求原意,充分汲取前贤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一书作了排校、比勘、直解,可作为《老子》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兼具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宋代以前,研究者多着重于义理或字词训诂。真正较为全面地从文学这一角度来解析《庄子》,则是从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开始的。该书是宋代《庄》学代表作之一,也是整个《庄》学史上一部较有特色的著作。该书除了以佛学、理学解《庄》外,还特意从文学角度出发,对《庄子》的表达方式、文章结构、比喻手法和文章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是《庄子》研究的新突破,并开启了明清《庄》学重视《庄子》文学色彩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修辞学史上,庄子是寓言格和寓言体的理论创立者和重要实践者。通观《庄子》一书,除大量运用引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反讽等较为成熟的辞格形式之外,庄子主要依托其“得意忘言”的语言哲学思想创造性地发展出主体旁代和故事联缀等两种修辞方式,这对后世寓言辞格的运用和寓言文体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专书成语研究对古籍的今注今译有着纠谬补缺的作用。在古籍校理方面,利用成语来校勘,可以成功解决许多其他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有改正误文、乙正倒文、增补脱文、删除衍文、保存异文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与“庄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庄学”在某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庄子》的反面,但是,《庄子》与包括外杂篇在内的“庄学”并没有被人截然分开,而以一个整体形象被人们所 接受,这是因为庄学对《庄子》的嬗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 杂篇仿用内篇语言,并使用了内篇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外杂篇对内篇思想进行了引申、发展、补 充和变换。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以言会意,因文见道。“言”与“文”既是文字章句,亦是文理章法,二者是识“道”得“意”的关键。《庄子》内篇,其篇章结构的独有特色,表现为四个方面:一为总分式;二为分结式;三为离合随意,聚散相依,充满戏剧性;四为篇篇呼应,自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独辟蹊径的章法是对哲理文的变革与创新,对后世文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文章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等各本异同的基础上,就"大小大、烦恼、浑沦、节掯、困善、潦草、秋采、提撕警策、偎风躲箭、絮"等方俗口语词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7.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相似文献   

18.
“寓言”、“重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寓言取材广博,借助一切外人外物来论“道”,占全书的比重最大。重言是包含在寓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两者均以“藉外论之”为手段。重言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角的寓言,包括传说、历史中的人物及作者虚拟的得道之人和普通百姓。形式上大多与对话体和语录体相仿,主要通过刻画他人言行而取得“真实”的效果,占全书的7/10。寓言、重言的使用,体现了《庄子》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天籁”是《庄子》书中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开启庄子思想的一把钥匙。但长期以来,历代注家对它的解释大多似是而非,从而也就无法完全正确地理解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本文重新梳理了天籁一词的阐释史,然后回到《庄子》的原始语境中去考察它的含义,最后指出。天籁的本义是心声和物论,庄子对它的态度是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