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生于富贵之家,却成了一贫如洗的穷汉;有人生于诗书世家,却站在目不识丁者之列;有人生于帝王之家,却苦求为一布衣而不得。他们或责备他人或苛求命运,却自命不凡地吟诵着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相似文献   

2.
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遇到学生问题,常常会利用集体来解决个体的问题。或调动集体,批评赞美;或施压集体,抑制个人;或打感情牌,集体示爱;或隔离施压,集体冷淡;或放手讨论,集体裁决,以显"民主"力量;或赋予职责,服务集体,助其扬长以抑其短……这些方法,有时候看起来很有效;有时候却适得其反;有时候看似成功,却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有时候水平如镜,却让学生终身  相似文献   

3.
表情     
《新作文》2006,(Z1)
喜欢灿烂的春天,天朗气清,熏风和畅, 而沙尘暴却带给人几多烦恼;喜欢真情的面庞, 或笑语盈盈,或冲冠怒吼,但却不愿意看到一脸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不愿学习或学习成绩不好,而他们的父母却说孩子如何聪明,以前的成绩如何地好,现在却越来越差。其实,在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孩子们的智商不会相差太远,而他们的成绩却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5.
唐林罄 《新读写》2012,(2):36-36
寺庙里端坐着各种观音、佛祖、罗汉、天王的雕像,他们或站,或坐,或喜,或嗔,或双目圆睁,或笑容满面。 在他们面前,我和奶奶的举动却各不相同。奶奶在虔诚地朝他们跪拜,而我却在埋怨奶奶浪费了我写作文的时间,对此,奶奶只是淡淡地一笑,说:“幸福是求来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敦煌变文中“却”的用法,结合历时语料,对“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唐五代是“却”语法化的活跃期,连动式是其语法化的决定性动因;“却”由“却+V”语法化为副词,由“V+却”语法化为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每一时期都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却”的助词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副词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在唐五代时,“却”的助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7.
随笔,顾名思义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小文。或触景生情,或夹叙夹议,或情意绵绵,或壮怀激烈……虽短小,却不乏意味;  相似文献   

8.
杨丽娟 《广西教育》2008,(10):31-31
每位教师都希望每节课能顺顺当当地按备课时所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但是,课堂上往往会遇上一些偶发事件,如当教师一走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画得乱七八糟;当班长叫起立时,某同学却喊三鞠躬;当学生正全神贯注听着教师讲课或聚精会神读课文时,却有一个同学放个响屁或怪叫一声;当同学正在认真做练习时,却有两个同学突然争吵或斗殴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解析几何中,有些问题因题设条件之间本身蕴含着逻辑矛盾或在解题中推理不严,致使原应是无解的问题却导出有解的结论;反之,本来有解的,却作出无解的判断或漏解。本文剖析典型几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生感觉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无从下笔,理不出头绪,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没有丰富的、恰当的词或句来表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贯彻多读多记多写的作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秋天     
终于,夏带着我浓浓的眷恋走了,我仿佛推动了什么,却又不知道究竟失去了什么。 放眼望去,树上一片一片的金黄,真美!一阵风吹过,那片片金黄在空中盘旋几周即而躺在地上。安静地看着或红或黄的叶子慢慢飘落,总有淡淡的喜悦或疼痛,却感觉到一阵阵的凉意,  相似文献   

12.
毓奇的西域诗歌或赞颂民族团结,或吟咏疆域辽远,或慨叹家国之事。他的诗歌虽有客游之叹,却并无悲怆之感;地域辽远广阔却并不苍凉无情。在这些极富地域特色和极有人情味的诗歌背后,所彰显的是一位老者、智者创作心理的隐忍和压抑。  相似文献   

13.
课堂纪律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有关课堂控制的著述却甚为有限。并且,这些著述或立足于教育学,研究课堂纪律的合理性,或立足于心理学,研究违纪行为的心理动因及其矫正,却没有从社会学(尤其是微观社会学)的视角描绘实际课堂中教师如何维  相似文献   

14.
丫,你说,青春或伤感或飞扬或华丽或寂寥或反叛或绝望,这就是青春的文字。感叹我们曾经那么桀骜不驯,感叹时光那么白驹过隙,一晃神,却发现依旧繁花似锦的春天我们天各一方。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主义是对自然科学的推崇极致和顶礼膜拜,是一种绝对化的世界观。科学主义的语言观注重语言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却忽视或排斥了语言的主观性。科学主义的翻译研究注重语言转换规律的探究,却忽视或排斥了翻译活动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1 在优秀的艺术面前,我们总是被它的巨大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艺术,并非只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更是传导着一种情思,一种意态,标举着一种兴味,你来到艺术中,就来到了广阔无垠、蕴意深含的精神世界。在这一刻中,你似乎升华到了另一个世界,却又分明脚踏实地站在现实世界。于是你看到的天,而你的感受却不止是天;你看到的是地,却觉得这里蕴含着许多东西。你会突然感到它和你当时或喜或忧或哀伤,或恬适的心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心理像春天的原野,应当是阳光明媚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人心里笼罩着沉重的阴影,或抑郁孤独,或嫉妒猜疑,或喜怒无常,或无端恐惧,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课程积极倡导体验、参与、合作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却发现热闹的表象下却有着不和谐的音符:“优势”学生比“弱势”学生表现出更为积极和更高质量的参与,他们总是承担着小组活动的重要工作,包括支配组员、提供资讯、汇报成果,俨然是学习的主角。而有一部分学生却总是不能承担实质性工作,他们或偶尔随声附和,或  相似文献   

19.
很多学生感觉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无从下笔,理不出头绪,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没有丰富的、恰当的词或句来表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贯彻“多读多记多写”的作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向着幸福的远方/世界像无尽的画卷/一切像美丽的诗篇/如清风自在地旅行/掠过这辽阔的原野/掠过夕阳里的远山/在无限宽广世界自在奔跑……"——题记遥望,远方。每个人心中定藏着一个远方,或人或事或物,总想将其握在手中却总流失在指缝间,落空。繁忙时,恨不得多长几个脑袋;闲时,脑中却空空如也。繁忙却空洞虚无,耳边总像有个声音在无时无刻诉说着渴望,敲打着心房,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