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处于“杂合”状态的语言文化汇合了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经过吸收与融合后,适度的杂合会对原有语言产生优化甚至达到超越。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负者。不同特色的文化现象必然会使负载它的语言受到影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会促进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从方言词语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及方言对文化的影响便能很清楚地看出语言与文化间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 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正如人类先有思维,而后才有有声语言一样,文化与语言之间也是文化第一性的,然后才产生与这种文化相联系的语言。而“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社会地域的群体,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异,必然会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在各自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表现出来。 1、不同的地域、物产和习俗使得同一事物在不同方言中有了不同的名称。比较典型的是颜色词。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颜色词外,其它小类颜色词在各地方言中很难统一,这里固然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但颜色词的差异,很  相似文献   

3.
小说《喜福会》(theJoyLuckClub)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之间由于交流障碍导致的“失语”现象,引起极大反响。本文试从语言和文化关系角度入手,分析两代人之间“失语”现象的成因和“失语”背后的语言文化障碍。作者谭恩美(AmyTan)站在超越两种文化局限性的高度,看待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将华裔家庭中的文化差异与母女情深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处处与社会发生密切关系,不管社会生活中出现什么现象、事物,语言中就会出现相应的词语。在人类社会交际中,人们对某些事物、现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意说,就产生了语言的禁忌现象。在中国,这种语言现象叫“忌讳”,在英语国家则叫“塔布”(linguistictabno)。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人们对于禁忌语的感受和表达也就不尽相同。这样,语言禁忌在汉英语言和中西文化之间会产生差异。本大拟就汉英语言禁忌的异…  相似文献   

5.
英汉“死亡”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的“死亡”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出这一语言现象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社会思想文化的承栽体,必然因其赖以产生的文化土壤的差异和所承栽的政治、经济、历史与习俗等文化因子的差异而产生某种优劣感,体现出某种“优势语言”对“劣势语言”的歧视与偏见,这就是所谓语言中的歧视性问题。语言的歧视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特定的社会语境的影响与作用下产生,必将随着社会语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7.
汉语法特点和汉民族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反映文化其他部分的一面镜子。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与其他文化现象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作为文化的镜子,语言映照出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种种特征。正如各民族的文化各呈异彩一样,各民族的语言也是多彩多姿的。传统语言学,特别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很早就注意到各种语言的差异和分歧。但为什么各种语言会有这些差异和分歧,这种差异和分歧同文化的关系怎样,则未曾全面系统的研究过。人类学和文化语言学“为了解释各种语言之间的分歧”,“把语言和文化的其他方面之间可能存  相似文献   

8.
陈菲艳 《文教资料》2010,(32):30-31
“火星文”是在网络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也是当今最难以理解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一出现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但究竞什么是“火星文”?我们认为,“火星文”是一种运用符号、偏旁、汉字等多种非正规语言表达手段的独特的书写方式。并成为一种在年轻人中影响较大的圈子语言.代表一种年轻形态的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接触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存在一种语言文化的歧视与逆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在后殖民时代的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西方对东方数百年的殖民,形成“西方人文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其结果就是在西方对非西方的殖民歧视的同时,非西方国家民族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信缺失。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是消除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如果学习一种语言,就要了解其文化,就要了解相关语言及文化中存在的“禁忌”。“禁忌”是存在于所有的语言及文化中的一种现象。随着中美两国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勾通,作者就中美两国语言文化中的“禁忌”作了一番简单的比较和概述,对学好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另类歌谣”是一种在学生中间比较流行的语言调侃、内容低俗且有一种顺口溜意味的“新歌谣”。其一般都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或流行歌曲改编而成,主要是对校园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讽刺、嘲弄,戏谑和规劝,在貌似轻松、语言幽默的“另类歌谣”背后却隐含着学生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另类歌谣”是学生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的朴素表达形式,但其中的一些负面内容反映的却是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消极文化,这种消极文化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妨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消除“另类歌谣”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文化的建设,加强学生积极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语言禁忌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难 《考试周刊》2010,(27):33-34
语言禁忌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史,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本文简单介绍了中西语言禁忌现象的特点,并就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的接触,就会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杂合”现象。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都具有明显的“杂合”特征,其著译中的“杂合”,多数是其有意所为,目的是要让西方读者注意到世界上其他文化的存在、彰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杂合”理论对于赛珍珠的著作与译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赛珍珠著译的成功,对于我们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做好文学批评及文学翻译等工作,都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晓蓓 《甘肃教育》2011,(23):71-71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文化也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现象。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载体,如果说语言是外壳,那么文化就是蕴含其中的灵魂,因此语言最能够反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就不能不揭示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古代汉语中有三种常见的模糊语言形式。第一种是第三人称代词“之”,有时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第二种是副词“相”,有时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第三种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有时也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三种语言现象曾经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者却没有做出回答。这三个词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常常会产生歧义,造成模糊。  相似文献   

16.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者随着语境的变化而选择适当的语言,作出动态顺应;而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语言使用者所选择的语言也不同。“多元文化意识”在跨文化语用学中非常重要,这种意识的缺乏会造成交流障碍。本文从“你是哪国人?”谈起,分析该问题中的语用迁移现象,认为其原因是语用意识———主要是“多元文化意识”缺乏造成的。本文还针对如何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与“文化传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此外,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以及译语的异化与归化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母体 ,而翻译则是运用不同语言跨文化的传通。语言既是社会现象 ,又是文化现象。语言表现文化 ,同时又受文化制约。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则表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如何处理好不同语言所表现的文化个性 ,是翻译工作者十分头痛的一个难题。它是决定着翻译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指出 :“在文学中有许多其它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 ,要是把这些含义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教师”隐喻。文章通过对英汉语言中以教师为源域投射出的其他目标域的认知分析.探讨“教师”隐喻的文化和心理认知基础,突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古诗是我国汉字文化圈的显著特色之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引起关注讨论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古诗英译潮流正佐证了我国诗词文化在国际文化交际大环境下传播的热度现象。然而语言语种与文化的差异性,会使译文出现“失真”问题而影响古诗译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选择跳出“形式语言学”的学术视角限制,从“认知语言学”这一新生语言学派的观点理论中寻找启示,从隐喻概念上重新审视翻译学在“古诗英译”这一对象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