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19世纪,蒙古民族产生了一位杰出的女诗人——那逊兰保。那逊兰保以她横溢的才气和杰出的成就,足可以与汉族文学史上的李清照相媲美。她被称为蒙古民族的“易安居士”,是当之无愧的。那逊兰保,字莲友,喀尔喀部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有人认为她姓那逊兰,名保。1801年生于蒙古地区。大约在1804年随父母到北京定居。7岁入家塾学习。外祖母金樨(字韵香)是个有才华的诗人,著有《绿芸轩诗钞》。那逊兰保的老师归真道人亦聪慧过人,著有《冰雪堂诗稿》。那逊兰保受到外祖母和老师的影响,从少年时代就培养了对汉族古典诗歌的浓  相似文献   
2.
项羽是我国秦汉之际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在公元前209年跟随叔父项梁,在今江苏省南部起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号召,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牺牲后,项梁成为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实际领袖。这个期间,项羽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公元前208年,项梁战死。宋义继任起义军统帅。起义军前往河北援救赵国的途中,宋义心怀一己之私,观望不前。项羽当机立断,矫命诛掉宋义,率军渡过黄河。公元前207年,巨鹿一战,秦军被彻底打败,被迫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进入关中。这时,刘邦已经在几个月前攻入关中,暴露出与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野心。进入关中的项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被刘邦的表面恭顺所迷惑,放弃了消灭刘邦军事势力的打算。他自己也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在主持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之后,撤兵东归。从此,项羽和刘邦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借词与双向借词孙玉溱(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键词:语言,汉语,借词,双向借词从另外一种语言借来新词,这类词叫“借词”。这在任何语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借词又叫外来词。由于一个统一国家内各民族之间相互借词的现象很多,叫“外来词”容易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4.
应该建立一门中国“姓名学”孙玉溱(内蒙古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姓名是人的符号,还有什么学问吗?应该说,大有学问。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活动过的人数太多了,因此人的“姓名”自然会出现五彩缤纷而令人眼花镣乱的情况。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这样,人...  相似文献   
5.
铁的使用和冶炼,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学术界曾有过不同意见。较权威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冶铁始于春秋时期。如果从人类开始知道并初步认识铁,到使用自然界的陨铁,又到能够冶炼铁,再到铁的品种增多和冶炼水平提高,直到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这个过程没有一两千年是难以完成的。 学者们考证中国使用铁器和冶铁的历史,原来偏重于利用文献记载。但中国古代文献产生的年代常有争议,文献中的文字也常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早期对冶铁年代的认识往往  相似文献   
6.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和民族关系,蒙古民族在有清一代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蒙古贵族,曾为清朝统治阶级统一中国而驰骋疆场。后来,他们或进入中央台阁,或充任封疆大吏。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蒙古贵族仍然同满洲贵族一起,为维护清王朝这个腐朽的大厦而竭忠效力,之死靡它。辛亥革命后,很多满洲贵族感到大势已去,甘作“贰  相似文献   
7.
说明书名后的数字为藏书地点。各个数字所代表的图书馆如下: ①北京大学图书馆②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③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④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⑤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⑥南开大学图书馆⑦内蒙古大学图书馆⑧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⑨北京图书馆⑩首都图书馆⑾天津图书馆⑿大连图书馆⒀内蒙古图书馆一、常禄《闲居杂录》二卷⑨⑩二、梦麟(1728~1758)  相似文献   
8.
1840年—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将中国变为西方列强的蚕食鲸吞对象。战争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当时,有一个亲厉战火的幸存者,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鸦片战争中镇江战役的情况。这个幸存者,就是清代蒙古族诗人燮清。燮清,奈曼氏,汉姓项,号秋澄,蒙古正黄旗籍。先世于江南驻防。燮清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一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在京口一带。燮清年轻时应科举考试未第。鸦片战争后,入军幕,由军功得保蓝翎同知衔候选知县。他工于诗歌、书画、音乐、医药,有著  相似文献   
9.
一古代汉语中有三种常见的模糊语言形式。第一种是第三人称代词“之”,有时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第二种是副词“相”,有时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第三种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有时也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三种语言现象曾经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者却没有做出回答。这三个词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常常会产生歧义,造成模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