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湛飞跃  刘运佳 《教师》2014,(1):18-18
正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2011年启动,至2015年为一个周期。学分登记从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训等方面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普查和评估,体现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能够扫描一所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概貌。2013年7月6日至25日,湖南省汨罗市教育局教师教育股主持,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对全市各乡镇场市学校、直各学校、民办学校等44个单位,417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分登记。学分登记工作有个人申请、学校审查、登记建档、上报、初审、复审、归档、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以来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学分登记良莠不齐,信息系统设计不科学、录入不规范,有错登、漏登、虚登现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应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抓好管理、改进"学分管理信息录入系统"、健全法制、建立诚信管理系统等对策,实现学分登记网络化、规范化、常态化,这对于推进教师培训创新、激励教师终身学习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有为  冯志辉 《教师》2014,(31):21-22
正湖南省《关于"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对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园长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2014年湖南省沅陵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教师培训工作以学分登记为抓手,提高教师的参训意识,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极大地推动了沅陵县(以下简称"我县")的师训工作。但在实践  相似文献   

4.
邓桐富 《教师》2013,(13):17-18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十二五"时期,国家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员培训要求,湖南省通过实施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办法,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但根据笔者观察思考,目前县级教师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行学分制,分年度登记,五年一个周期,教师每年参加培训不得少于30个学分。同时,教师参加培训和完成学分的情况将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评优晋级、职务评聘等必备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师继续教育是落实教师持续发展的载体,构建基于学分银行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解决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分散、内容零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解构基于学分银行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发现,其核心特征包括持续化、系统化、个性化、双向互动化和同伴协同化,运行要素是教师能力标准、继续教育资源、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学分银行参与机制及质量保证机制,并通过学分银行的标准与工作模式形成相互关系的整体,数据在运行过程中扮演调节作用。要实现基于学分银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可按照系统化、过程化等基本要求构建四级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资源供给机制,逐步实施教师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以局部试点渐进推进教师参与学分银行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3,(7):16-16
2013年1月6日上午,根据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主办的2012年度海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网络化管理工作总结会议在海口市城市森林度假酒店举行。海南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副处长卢焕雄,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周积昀,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部主任潘正琰  相似文献   

8.
在政策、办法、标准、平台和制度等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建设县域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银行"需要做到:学时转换为学分,基于教师获得感的高低;认定教师自主研修学分,依据学习成果;审核校级培训学分,突出改变与群体发展;学分累积与"欠""还",落实激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风起云涌,教师为了"学分"跟着培训走,缺乏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和针对性的专业引领和实践。究其原因是,这种常态培训流于一种形式,没有从教师需求和个体情况出发,缺乏真正过程性的培训和指导,教师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缺失,专业成长停滞不前。本文从多维培训模式入手辅以多元发展评价进行探索实践,注重培训的过程,让教师从培训到实践操练到再调整改善等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真正实现培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实施"贤文化"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院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实施和推进"贤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顶层设计,制订教师培训整体规划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组成实施"贤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区教育局有关科室和区教师进修学院有关部门组成工作小组,加强对学校实施"贤文化"教育的指导及对教师的培训管理,以学分形式规范教师培训,激励教师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学分银行、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的具体安排,体现了服务广大民众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理念.基于培训包和学分银行的起源及功能表现,立足我国培训包应用与学分银行建设现状,推进培训包与学分银行融合配套使用,可最大限度发挥两者效能,加快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进程.要高度重视域外经验的"本土化"改造,特别关注融合过程的"阶段化"特征,积极推进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努力实现管理体系的"统一化",尽力顾及各种认证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教师校本培训信息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了校本培训管理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易操作性,体现了“服务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校本培训的区、镇(街)、校三级动态管理则为本地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决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增强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架构的"四有五力六化"培训模式,分析了培训组织实施中的"四有",过程监管上的"五力",方法方式创新的"六化"的具体操作流程与要求,从而促使培训机制的完善,过程管理的优化、方法方式的人文化,以保证培训质量与效益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云南教育》2014,(1):4-4
《海南日报》消息记者从海南省教育厅获悉,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办法》显示,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将实行学分登记。  相似文献   

15.
曾光耀  吴宝发  黄猛 《教师》2014,(31):24-26
正湘教发〔2011〕61号《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印发,邵阳市即规定中小学教师应参加完成每学年72学时、五年必须修满360学时的学习任务。在此刚性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迎来了邵阳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可喜局面。为满足这一全员培训的要求,为突出培训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应对现有的培训模式、培训途  相似文献   

16.
参与式教师培训是指以"参与式"为核心理念和方法,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培训实效性为目的的一种实践。参与式教师培训倡导"双向化的培训过程"、"多元化的培训方法"和"人本化的培训目标",并以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优化人力资源为内在的价值诉求。实践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需要在培训观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以及培训者素质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记者获悉,从2006年1月起,我市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学分管理,昆明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将计学分,并和年度考核和职称晋级直接挂钩。学分管理办法为:教师参与培训时,由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学时发给学员“昆明市中小学教师地方选修课程教育培训券”,学员凭教育培训券兑换学分,每  相似文献   

18.
马建荣  李凤 《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145-148
以多媒体学科竞赛为契机,项目化训练为载体,构建学科竞赛"环境平台化、活动项目化、培训学分化、管理体系化"的"四化"长效机制,搭建良好的实践、竞赛平台,注重、强化实践创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教师》2014,(1):16-16
正2013年12月3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召开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工作研讨会,教师工作司葛振江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培训处王炳明副处长主持会议,辽宁、浙江、重庆、湖南四个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工作处室负责同志、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工作指导专家、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共20人参加会议。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张大伟处长,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项目部黄佑生主任,湘潭市教育局曾艳玲副局长参加了研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培计划"政策文本的分析及对云南、新疆的调研,发现"国培计划"经过7年多的发展,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以省为主、五级互动"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和"重心下移、机构先行"的在地化实施模式。教师学习是当前教师教育领域新兴的研究思潮,突出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情境性和合作性。"国培计划"管理模式和实施模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学习理论中对于强调情境认知等方面的独特要求,但也存在着忽视教师学习主动性、漠视教师个体需求差异等问题。未来"国培计划"项目模式可借鉴教师学习理论,从完善培训学分银行制度、重视参与式培训、构建教师学习伙伴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