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 ?”———当人人这样去问自己 ,想来所有的“我” ,恐怕只能凭依“我”自己对自己历史的回忆来做出判断、回答。“我” ,生于何地 ?哪个国家 ?哪一民族 ?怒喜乐哀憎爱好恶何所由 ?意志信念理想追求何所趋 ?……如此等等 ,无一不是在追寻一种历史文化身份的认同。尽管“我”站在现实里思考着这一切 ,但所能凭据的 ,除了历史 ,还是历史 !失忆对一个人是不幸的 ,而集体失忆对一个民族则是最可悲哀的 ,倘若整个人类都失去了记忆 ,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得有位历史学家这样说 :“历史 ,正如个人记忆一样 ,是人类的集体记忆 ,是构成现实生…  相似文献   

3.
"庄蹻王滇"传说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是考察西南边疆族群起源的必征史料之一。然而作为史料,"庄蹻王滇"存在着众多难以诠解的疑点和自相矛盾之处,历代史书在承袭其基本框架的同时也在不断对之进行改写,自唐代始即有史家对其可信度提出质疑。洎乎当代,"庄蹻王滇"依然是一桩聚讼不休的史学悬案,甚至有学者根据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的新近成果对其史学价值作出了基本否定的结论。如果我们把观照视野从历史文本的实在性转移到其话语性,未始不能在这则漏洞百出的史料中发现某些新的知识生长点。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庄蹻王滇"的真实性或许是值得怀疑的,但它却相当真实地折射出特定时代不同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华夏族群在华夏中心主义观念的潜在支配下对于边疆族群起源的历史想像。  相似文献   

4.
马维娜 《江苏教育》2008,(13):20-20
这里借用“集体记忆”的概念,也只是选取其中某一方面的意涵对所要分析的问题加以解释.并不表明“集体记忆”的全部意涵仅止于此。也不表明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对“集体记忆”的理解可以企求达成一致。这样.就如同对一项重大教育改革措施出台的记忆一样.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这段“往事”的历史延续与延展,更多强调的是“过去”这一事件对“当下”乃至“以后”教育现实和教育行为的重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藏缅语族各个族群的创世神话虽然叙述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从共同的神话素来看,却有非常大的共性。这其中不仅保留着藏彝走廊上各个古老的族群从南向北逐渐迁徙分化的共同记忆,更掺进了各个族群生活的经验和对适应环境的艰辛历史。本文在分析这些神话的要素之后,探讨族群在藏彝走廊迁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和集体认同是塑造当今世界面貌的两种基本力量。分析和梳理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全球化与集体认同之间交织、对抗的基本面貌,拓展网络社会和族群认同研究的理论视野,有着重要的价值。网络互动和集体记忆是解释网络空间中族群认同构建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网络互动是形塑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因素,而集体记忆则是促成族群认同形塑的实践机构。  相似文献   

9.
记忆理论的术语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常常被作为描述性的词汇来借用,但真正对之作一个理论梳理和批评应用的文章却十分鲜见。在记忆理论领域中,着重研究集体记忆理论的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开创者。《论集体记忆》(法文原著名为:LesCadresSociauxdeLaMémoire英文译本名为:OnCollectiveMemory)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的一部知识社会学著作。“集体记忆”在哈布瓦赫的理论中常常就是“历史记忆”,他认为,历史记忆是社会文化成员通过文字或其他记载来获得的,可以通过公众活动,如庆典、节假日纪念而得以保持新鲜。哈布瓦…  相似文献   

10.
李玉 《商洛学院学报》2023,(3):28-33+42
贾平凹的《高老庄》通过一个村庄展现了边缘群体的集体记忆,作品中的碑文、砖像记载了高老庄的历史,构成了历史记忆。子路父亲的三周忌日、修白塔等活动仪式展现了乡村的公共生活与集体观念,强化了现实中的集体记忆。《高老庄》中的记载具有真实性,因此能够通过集体记忆了解陕西的起源与过去,丰富历史。从记忆折射出的种族起源、地域特点与族群特征,是民众民族国家认同的体现,从中可见个人与集体、社会及民族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时则训》部分语辞或可商榷:“总至”之“总”当以“多、众”之训为是;“元日”之训,《汉语大词典》当补“甲日”即每旬首日之释;“省妇使”谓“减省妇事”;“毋浇灰”之“灰”字不误;“培户”与“俯户”、“坏户”、“坯户”音义皆同,谓以土增益穴之四畔,使通明处稍小;“宾雀”之“宾”当属上句,作“候雁来宾”,“雀”当属下句,作“雀人大水为蛤”;“湛焙”为酿酒之重要工序;“处必掩”不必据《吕氏春秋》改作“处必弁”;“夏晦”当作“夏海”;“令正”当“令止”之误,亦作“令疵”、“令支”等,为“北海胡地”。  相似文献   

12.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的建立和“至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构建。早期儒家的“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仁”是各种道德品性的精神基础,被升华为一种世界观,一种精神境界;以“养心”“尽心”来完善主体道德人格的建构,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仁声”,并将“仁声”扩展到“与民同乐”。实现政治伦理和艺术感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泰国19世纪的银币单位Tical为Baht取代后,华人针对Baht发明音译字"金末"读为"Puak"。因此字不见于中国,改为"铢"。厦门方言中"抹""沫""末"均读buat,与Baht发音接近;泰王朝创建钱币时直接引用中国钱币"铢"作主币衡重计值单位,故读"Puak"的"金末"自然改为"铢"。  相似文献   

14.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5.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流动的不断加速,青年农民工的婚恋观呈现出城市化的走向:择偶标准从"门当户对型"转变为"感情品德型";结婚目的从"生儿育女型"转变为"幸福与事业伴侣型";择偶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自由恋爱型";婚前性行为从"封闭型"过渡到"开放型";对待婚姻危机和离婚从"被动型"、"鄙视型"过渡到"理智型"、"理解型"。为此,无论是社会、各级组织还是农民工都必须积极参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空间和政策氛围,促进青年农民工婚恋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与"创作"并不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主要体现在"理解"与"表达"、"忠实"与"通顺"、"直译"与"意译"这几对关系中。本文主要论述上述几对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忠实"与"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首次提到“铁屋子”,意在展现20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各阶层国民的处境与命运.“铁屋子”里生活着“大多数昏睡者”与“少数觉醒者”,其形象含义非常深刻,引起无数学者的探究和诠释.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书中,通过对“庸众”与“独异个人”两个文化形象的独特分析,加深了“铁屋子”文化形象的深刻性与延展性,给我们观照鲁迅从“呐喊”到“彷徨”反复与挣扎、希望与浮沉的心路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