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绪双梧书屋俞樾校本《历代赋汇》中所录赋序,除承袭《文选》内序外序不分、以史辞为序之外,还有序、文不分,作者姓名与时代不当,有序而又未予标记等错误。  相似文献   

2.
基于序者“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与赋者“述客主以首引”的文体观念, 《文选》所录赋作, 或称赋作自身组成部分为“序”, 或“剪截”史辞为“序”,《文选》为赋搜寻“序”的情况, 与《文选》编撰者对“赋”的文体结构与“序”的文体功能的认识有关, 也与“序”的存在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3.
赋序是了解赋家创作过程的重要材料。在大多数的赋序里,赋家们喜欢言及“感而作赋”的问题。有些赋序还对感物兴思的原理与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描述;感物兴思的发展有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撑。赋体体物以客观描写为主,对感物意识与理论的发展有着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安赋序交代了赋作的多种创作方式,如同题共作、即席而作、受命而作、代言之作等,但更多的还是主观的创作冲动。赋序还体现了建安时期辞赋功用观念的转变,他们可以状物、叙事、抒情、明理,这种自觉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意识的追求带来了建安文学的极大繁荣。  相似文献   

5.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赋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有两篇序,一为余寅作,一为程涓作。范槲《蜀都赋》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详细的注释。  相似文献   

6.
《七十家赋钞目录序》不仅体现了张惠言赋学的主要思想,而且序文本身就是一篇清代学者骈文的代表作。张惠言提出了赋"统乎志"的观点,即强调辞赋的比兴寄托,是对赋学理论的发展。其继承《汉书·艺文志》推源溯流的学术传统,在序文中对22家赋进行评述,是一篇重要的赋学批评文献。另外,这篇骈体序文在写作手法上亦模仿《汉志》与《庄子》,显现了清代常州学者融合骈散的骈文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7.
唐王朝经营西域,西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业文明迅速碰撞、融合,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时代背景.西域文化视域下的初唐四杰辞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有意避开前人所常咏的题目,对旧赋题进行沿袭创新,显示了"尚奇"尚新"的一面;二是对新题材的开拓与创新,大量运用赋序,扩大了赋的表现内容,拓宽了赋的表现领域,题材向纤小化、意象化方向发展,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归田赋》是东汉张衡的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思归引序》是西晋时期的石崇为自己的代表作《思归引》所作的小序。二者都是作者归隐后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优美的景色也有真情实感,语言真实可感。但是《归田赋》和《思归引序》二者不管是归隐原因,归隐之乐还是景色描写,名士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9.
"客主以首引"为赋的体制之一。所谓"客主":或为真实人物,或为虚构人物,或客为虚构人物而主为自己,或为假托人物;"客主"对话,有时会出现在篇末。"客主以首引"有利于赋的"风(讽)谏"的展开,一是使讽谏有的放矢,所谓讽谏什么;二是讽谏不直指帝王而直指"客",很好地完成委婉进言的讽谏。"客主以首引"的一问一答又为赋作叙事情节的层层演进提供了绝好的形式,并使赋作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客主以首引"使《答客难》之类赋作可以以批驳对方的质疑来自我展开励志抒怀。有的赋不立"客主以首引",如《文选》赋"志"类作品特别强调自我立志,《文选》赋"纪行"类、"游览"类、"江海"类作品是游走式的构成方式,这是赋作自身特殊意味所决定的。中古赋序的大量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客主以首引"的影响。"客主以首引"已经成为赋的文体象征,也是文学作品追溯"记言"传统、追溯语言交流功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音乐赋作为赋体文学的一个特殊种类,自汉代起就不断有人创作,受到文人的普遍喜爱。本文对汉朝音乐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音乐赋的定义、起源,然后总结了汉朝音乐赋的分类和范畴,最后对汉朝音乐赋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始时期,存在着宗经与反经两种文化思潮,与此相对应,反映在赋学批评上,便是嵇康的《琴赋序》与傅玄的《七谟序》等。而成公绥的《天地赋序》与张华《鹪鹩赋序》等,则进一步表明,由于玄学思维的渗入,赋学批评在理论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赋范线性空间中依据范数确定一类半序关系 ,引入赋范线性空间的范数序概念 ,即α≤β ,是指‖α -β‖ =|‖α‖ -‖β‖ | ,且‖α‖≤‖β‖ .研究赋范线性空间的序结构特征 ,即范数序是由零向量 (最小元 )出发 ,互不相交的全序链构成的 ;非零向量生成的子空间是由其中的两条链组成的 ;处于不同链上的向量要么线性无关 ,要么互为负向量 .  相似文献   

13.
《洞箫赋》是现存最早的音乐赋,它使汉代音乐赋的创作模式得以完成。在音乐美学思想上,《洞箫赋》动摇了儒家政治教化的乐教观点,使音乐团有的娱乐特性凸现出来,人们不再固守音乐伦理道德教化这一层面,而转向音乐艺术本身,探求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及技巧。在音乐描绘上,通过细致的刻画,精巧的设计,或拟其声,或状其貌,把感官难以把握的东西描绘出来,让读者在细细的体味中感受到乐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思旧赋》是文学史上的怀旧名篇,序言占用了全文五分之二的篇幅。作品用一个“情”字将创作缘起(序)、“黍离之悲”、失友之痛、余生之慨贯通。造成这种“长序而小构”特殊章法的原因乃是当时的政治高压。  相似文献   

15.
卢兰 《钦州学院学报》2015,(1):22-25,83
汉晋乃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赋体文学自身的演进,汉晋音乐赋的艺术成就及其对音乐的审美感悟和阐释也在与时俱进。就历时性言,《文选》音乐赋反映了汉晋音乐审美倾向经历了由道德政治教化功用到艺术审美愉悦感受的变化;就共时性言,汉晋音乐赋表现了汉晋人音乐审美的丰富文化内蕴。认识汉晋音乐赋中音乐审美的历时性变化与共时性价值,有助于了解《文选》音乐赋及音乐审美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音乐赋是一种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文学作品.汉晋音乐赋在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同时,也担负着政治教化与娱乐两大社会功用.汉晋音乐赋的政治教化功用常与"移风易俗"的伦理说教联系在一起,并试图通过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描写,来净化人心,从而有助于立身、立国.同时,汉晋音乐赋也注重追求音乐的娱乐功用,描写乐舞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汉晋阶段,音乐赋的这两种功用常常交织在一起.到了六朝,音乐赋的娱乐功用渐渐取代了政教功用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7.
《文选》音乐赋在表现音乐时,隐含了赋家儒道兼有的音乐思想。一方面,赋家受儒家礼乐观的影响和压制;另一方面,他们要抒发自己不同于儒家礼乐观的对艺术、人生的感悟。赋家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突破,体现在《文选》诸篇音乐赋中是双层面的。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所谓"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准确地评价出宋玉在赋体文学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宋玉赋和汉赋在结构方面具有三个特征,即有"序"文,"对话先抑后扬,后来者居上"以及"相同题材重复写作"。宋玉创造出真正可称为"赋"的这种文学体裁,他是赋体文学创作的第一人,他的"赋"作,对汉赋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音乐赋"作为一个联合名词,其中的"音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艺术.历代诗文总集、类书的乐部中,主要以题材、时代、作家为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以题材为主要标准对音乐赋分类者最多,可以分为歌赋、舞赋、乐器赋和特殊类音乐赋.总结几种现在所能见到的文献中的汉魏六朝音乐赋,共有57篇.  相似文献   

20.
<高唐><神女>二赋为宋玉之作本无疑;然其"序"均非宋玉所撰,而是昭明或之前的某人摘相关著作的文字以为之.苏轼、王观国等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故均责昭明以"玉日‘唯唯一以上为序,可谓责非其所当责;而持相反观点的何焯等家以<诠赋>仅就大赋说的"履端于唱序"说此,则昧于别矣,且未甚明此"序"异于彼"序".刘大白、陆侃如诸学者否定这二赋为宋玉所作,其失主要的仍缘未明此两赋"序"与所"序"者非出同一人之手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