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红色社团作为高校在校学生组成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社团,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性、鲜明的时代性、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的实践性几个特征,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红色社团要通过高校的大力扶持、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和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式方法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红色社团作为高校在校学生组成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社团,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性、鲜明的时代性、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的实践性几个特征,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红色社团要通过高校的大力扶持、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和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式方法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而具备一定形式的客观载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关键性的因素.高校大学生"红色社团"普遍具有坚定的政治性、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群众性、科学的实践性等特点和优势,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是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综合优势,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积极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体系,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实现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程度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水平、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理论社团的管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杜毅 《怀化学院学报》2013,(10):112-113
高校红色社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影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社团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讨如何利用“红色社团”这个载体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主体力量的培养,有效地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途径,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贴近大学生学习、思想、成长实际,关注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的实践砥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学生行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高校凭借雄厚的师职资源业已成为有效实现这一任务的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高校马克主义大众化的最主要载体。分析并深入理解大学生理论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明确在大学生理论学习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途径,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加强网络引导,切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特定的机制内涵.科学、顺畅、合理的机制构建及其不断创新,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大学生理论社团运行带动运行机制的创新,以队伍建设推进育人机制的创新,以指标体系的重置实现评估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对意识形态教育造成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内在联系,避免空洞说教,以知识教育为载体,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灵魂,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和知识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开展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建设研究是适应中国发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要求,是科技变革促进载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是凝聚大学生这一建设中国主力军的内在要求。开展载体建设,必须对载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律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进行建设。寻求有效路径,以探索既能结合学校特点,又能以学生为本位,能在大学生中更好更快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效载体。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密切关注的,探讨也是异常激烈的。而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为此,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长远考虑出发,有针对性和成效性地培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4.
学生团队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团队犹如磁场,具有相当的凝聚向心作用,大学生紧紧地吸附在团队周围,创造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按照团队的法则合力完成共同的指向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团队建设,在社团、创新实践团队、兼职创业团队诸多团队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因此,需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理论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利用理论社团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实做深,同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理论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率先在高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阵地,因此,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教育者需要首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明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和心理变化过程,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网络化时代等方面探寻出大学生思想变化产生的根源,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应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受国内外社会环境变化、教师素质、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等因素影响,"原理"课信仰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加强"原理"课信仰教育应该抓住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陷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受到重视的契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坚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原理"课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为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性,要从整体性的把握上,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原理课教学必须做到理论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和电子媒介的冲击,并由于教育的失误,使之在广大的青年学生当中声誉欠佳,遭受了很严重的冷遇危机。为此,不应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奉为主流意识形态予以解释和辩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所遭遇的问题,同样也是批判的利器。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恢复马克思主义对年轻人的吸收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应当采用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应以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时事为核心,以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在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实现教师和学生知识结构的良好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