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作家。布莱希特主要的成就在戏剧方面,在戏剧上的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叙事剧"理论,也就是史诗戏剧理论。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中心内容,与他的"叙事剧"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他总是给我们以新的灵感,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新的问题。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布莱希特。  相似文献   

2.
何三凤 《考试周刊》2010,(33):33-35
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在李渔的理论论述和实践中早已有所体现。从观众、演员、剧作者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戏剧理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中西戏剧理论发展、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话剧所受的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中,布莱希特和萨特的"理性戏剧"被误读,布莱希特体系及其史诗剧、教育剧理论原有的片面性被推到极端,使理性与情感相分裂,从而将被歪曲了的"间离"说与同系伪造的"游戏"说相结合,这被世纪之交的中国式"先锋戏剧"利用来为其"游戏文学"的形式主义智力操作提供理论根据.戏剧"仪式性"也被不适当地运用,成为概念图解的新型装饰.  相似文献   

4.
徐永明  杨扬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2-73,77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形成及其戏剧创作均有较大影响。他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营养,创立了"史诗叙事戏剧理论"和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表、导演方法。以剧作《四川好人》为例,对以上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江婕 《教育教学论坛》2012,(Z2):273-274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银饰》中很多地方充满间离效果。尤其是在作品的结构、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对死亡描述三方面的间离效果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6.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间离化"理论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艺术与审美是相通的,戏剧舞台的"间离化"效果对翻译批评研究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的The Freedom of the Fly为例,从分别词汇、叙述角度和感情基调方面分析原文的"间离化"效果在译文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布莱希特提出了文学艺术特别是戏剧艺术的“间离化”效果.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该剧没有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它将观众与戏剧的距离拉远,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与此同时却又让观众对剧本反映的现实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剧可谓是戏剧史上一次真正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李东晓 《文教资料》2008,(23):83-85
"间离化效果"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核心概念,就是借助于种种艺术手段,有意识地在演员、观众、剧情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使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积极思考、评判,最终获得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武林外传>有意识地吸收布莱希特戏剧间离化的方法,使得该剧表现出与以往其它剧目不同的全新面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界对E.M.福斯特的研究都集中在其文学创作和小说理论方面,鲜有人对其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进行考察和研究。鉴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将通过福斯特撰写的电影评论、他与友人之间关于戏剧和电影创作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人士对福斯特戏剧和电影实践的回顾,展现福斯特对戏剧和电影看法的转变过程,探讨他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持的审美标准和矛盾看法,以及最终由此产生的对电影改编的否定态度。此外,通过考察福斯特的戏剧观和电影改编观,本文还将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意图,进而说明福斯特在文学批评和艺术思想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梁廷枏十分重视戏曲宾白的作用,他认为在元曲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文人写作的成就较高的宾白,并把宾白和曲文、情节、场面相提并论,提高了宾白的地位。他还对宾白的地位及与曲文的关系进行阐释定位,丰富了意境理论的研究。另外,他也对骈白、宾白教量等进行了讨论,这些观点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6.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流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 ,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 ,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剧诗”的古典戏曲文学,它追求的是意境化的戏曲效果,戏曲之意境较之诗之意境有其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戏曲意境的写实化、自然化和抒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茶馆》是老舍在产生颂歌的年代创作的独特剧作,它不仅在对三个旧时代的否定中表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重大主题,而且以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的结构方式以及鲜明的语言特色显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对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借鉴,开创了中国戏剧创作的新局面,在多个方面具有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装影视剧的视觉文化体现在服装的意境美、音乐的视觉美、语言的融合美以及画面的色彩美等方面,这些影片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都来自于中国自古以来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观众艺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古装影视剧的制作水平和质量更加关注,这就对古装影视剧的视觉文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熊拂西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在当时是少有的专攻戏剧的硕士。他怀着传播先进化的抱负,从事戏剧大众化的实验。他以化为切入点,执着于对大众启蒙,把大众从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逐步树立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将西方残戏变革的“果实”接种在中国土壤上,无论在戏剧内容、戏剧观念,还是在剧场、演出方式上都展示出崭新面貌,实现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接轨,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嘱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