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两湖地区涌进了大批西方传教士.他们建立教堂,办学校,设报刊,刊印图书,传播西方宗教知识,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拉开两湖地区近代化进程的序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两湖地区设立了一批出版机构及其出版活动.西方传教士在两湖地区的出版活动有其深刻社会原因,并对两湖地区社会近代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报刊滥觞于西方传教士在岭南的办报活动。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启蒙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动了中国报刊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也推动了中国出版业、印刷业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岭南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4.
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不仅是提升福州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闽都地域文化建设、实现福州地域社会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一环.闽都行政文化的研究以闽都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与闽都地域社会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探讨福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行政特点,挖掘福州行政历史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品质,提出闽都行政文化所具备的商业精神、人文精神、知学重教和传承道统四个特质,并为实现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闽都文化的树立和闽都社会的文化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闽都文化是在福州地区生产力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经过长久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区域文化,它与区域经济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生互动的关系,闽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开拓性、务实性等特质,对近代福州钱庄的经营理念、经营过程、发展变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来华传教士编译出版教科书活动史略黄新宪近代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宗教教义,发展传教事业的同时,也积极介入教育活动,对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值得指出的是,传教士对教育活动的干预和介入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编译与出版教科...  相似文献   

7.
闽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 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其最具代表的一个缩影。三坊七巷奇特的建筑"精"髓、浓烈的闽都"气"息及深厚的文化"神"韵,揭示了三坊七巷不仅是空间建筑的存在和一些名人足迹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形式,是闽都古城福州千百年来"精.气.神"的一种特别的呈现方式。从它身上折射出福州独具特色的"天.地.人"和谐融合、钟灵毓秀的城市特征和文化性格。通过对三坊七巷"精.气.神"的诠释、宣传、推介,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与价值认同,激发榕城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动力。  相似文献   

8.
张立 《文教资料》2009,(20):105-107
19世纪.传教士借助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压力,攫取了在华传教的特权,在中国进行传教、开办医院和学校等活动,虽然本质上属于文化侵略,但他们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慈善事业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对传教士所开展的一系列的慈善活动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推动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作为八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称之为闽都文化。近年来,学术界对闽都文化的研究日益活跃,对其概念的界定问题也展开了论争。闽都文化的研究总体而言起步较为缓慢,随着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的成立,闽都文化研究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政府的支持也促进了闽都文化的开发,这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及资源的挖掘与深耕。除了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外,闽学、海洋文化、闽台关系应是今后闽都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作为传教手段,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二百种中外文报刊,其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传教士报刊是近代中国新式报刊的先驱,开中国近代报业之先河,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福州女性群体为个案,借助人口调查和海关报告等中外文献资料,探讨近代女性与教育、社会变革、习俗演变的关系。福州开埠后,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女性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变革,影响着社会观念和习俗的改变,推动了福州社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教会出版机构在中国翻译出版业中处于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作为这一时期西方教会出版机构的典型代表,墨海书馆发起了大量的翻译出版活动,如翻译出版西学书籍、创办报纸杂志等。虽然其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宗教、传播教义,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现代出版业和报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
近代福州城市人口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变化是城市近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对前人未曾利用的人口调查数据、海关统计、外人调查等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第一次对近代福州人口的变迁及人口结构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并且指出这些人口特点是和福州近代化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城市转型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张元济投身并主持商务印书馆,通过编辑出版活动切实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为社会变革奠定了有益的思想基础.文章从坚持开启民智的编辑出版诉求、秉持精进大度的文化精神、奉行义利兼得的效益观等方面分析了他如何在编辑出版实务中贯彻渐进改良的文化态度,担当推动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出版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出现了许多新质,这些新质是出版近代化的内容,本文从机器文明的技术物质基础,知识分子的转型,新出版观念的介入,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出版近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并得出中国出版近代化的指向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以来,常熟作家群曾朴等人开展报刊编辑出版活动,从事文学创作,译介域外优秀文学作品,形成了群体、社团、流派,它们互为影响促进,引领创作风尚,为繁荣区域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的中国在外国入侵与本国起义中动荡不断,编辑出版业也在西方传播与中国传承之中开始了现代化变革与转型。通过梳理晚清时期的图书出版格局,分析徐寿、李善兰、王韬、严复、梁启超等著名编辑家的编辑活动,概括出晚清时期图书编辑思想的共同之处,即以编书译书为兴国的编辑宗旨,以启民智警醒国人为编辑原则,采取严谨而本土化的编辑方法,形成一个连贯的过程,指导着编辑工作,并对晚清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出版业正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力争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新闻出版强国。在践行这样的宏伟目标过程中,体现时代特征与内涵的绿色出版是我国迈向出版强国的战略选择。建设绿色印刷体系、发展数字出版新业态、打造绿色出版产业链、形成绿色印刷质检体系是实现绿色出版的关键行为。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推动了城市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文章以福州为例,探讨这一转型过程。教会学校的创立启动了福州教育的现代化,传统书院开始改为新式学堂并建立了一批现代学校。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专业教育等较为完备的现代新式教育体系。女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市民教育程度提高,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