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日教育》2007,(10S):17-17
随着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媒体和网络的流行,许多人开始喜欢《论语》《庄子》,国学以迅猛的速度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把于丹那句“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个孔子“奉为经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于丹对于《论语》的接受,不是通篇的囫囵吞枣,而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建立在于丹对《论语》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并最终以主体经验参与完成了文本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在解读《论语》过程中,是她使用修辞技艺将《论语》解构为零散的状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为新的文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主体的读者,也是以主体经验的形式,实现了对作为客体的《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融入了主体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要结交益友,即“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于丹以讲论语心得而声名大噪。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她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有三个朋友,于丹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  相似文献   

4.
以"笨"字作为视角,从铁凝的审美追求、作品的内容构筑和人物塑造方面分析了"笨"的智慧,指出其神合于《于丹〈论语〉心得》的神于天、圣于地,符合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读写》2010,(9):18-20
无论是北师大的于丹讲《论语心得》名噪一时也好,还是复旦教授朱维铮骂于丹不懂《论语》也罢,反正《论语》是火了,这不,连夏潜龙同学都不甘寂寞,要瞠一蹬这潭浑水品读《论语》了……  相似文献   

6.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7.
田力 《广西教育》2008,(8):11-12
自从《三国》、《论语》、《庄子》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成了畅销书,名居各种排行榜前列。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也随之走红,掀起阵阵波澜,欢呼拥趸者众,批评泼冷水者亦不少。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之人,没必要去赶其中任一个潮头,他们是大学教师,我辈是中学教师,也难辨其中对错。但于丹、易中天却于我等从业者许多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守望宁静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恰好寒假到了,上小学的孩子假期也较长,多少有些“闲心”,我就跟儿子商量:“假期一起背《论语》好不好?”小家伙勉强同意每天背一条。  相似文献   

9.
顾诗 《幼儿教育》2011,(4):16-17
于丹教授曾两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论语》、《庄子》。讲坛之上,她神闲气定,侃侃而谈: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那些博大精深的古代经典诠释得妙趣横生、别有洞天。那学识、口才,那气质、神韵,都深受观众钦佩。她也因此成了众人瞩目的学术明星,成了成功女性的典范。可走进家门,她依然是女儿心中的可爱妈妈。那么,于丹是怎样做母亲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于丹,聆听她的育儿故事。  相似文献   

10.
继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后,于丹又登上马东主持的央视三套《文化访谈录》节目,在国庆期间与观众分享她的“昆曲心得”。  相似文献   

11.
上榜人物: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于丹教授于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庄子》心得,引起轰动,使广大电视观众也因此更加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及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古代道家哲学经典著作《庄子》及其丰富的哲学内涵,这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继承和发展。根据她的讲座整理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一书畅销一时,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但是无庸讳言,这部书存在的疏误错失也很多,学界多有商榷批评之声。本文仅从学术与语言的规范化方面指出《于丹(庄子)心得》自序中存在的多种瑕疵,加以辨析补正,并强调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卜昌伟 《中学教育》2006,(12):54-55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阅读《论语》心得的讲稿日前结集出版。该书首印达60万册,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55万册的首印量。  相似文献   

14.
陈非又 《红领巾》2008,(9):40-41
刚拿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时,我感觉高不可及,但通过认真阅读,我知道了《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和朴素的,还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想要的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5.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近一段时间,于丹从以“心得”方式解说《论语》开始,便触动了人们对如何解读、传播文化经典的不同思考。面对争议.于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  相似文献   

17.
申晨 《小学生导读》2013,(10):29-30
去年假期,我无意问在电视中看到于丹在解说《论语》。原本晦涩难瞳的《论语》经她的生动讲解,变得容易理解又有趣极了。不知不觉中,我对于丹产生了崇拜之情。前段时问,爷爷买了一本《于丹一重温最美古诗词》送给我,我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在众多研究《论语》的学者中,能够像于丹这样以其论述《论语》一举成名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像《于丹<论语>心得》这样瞬间畅销、倍受读者喜爱的有关《论语》的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于丹将《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之作以现代的语言生动地予  相似文献   

19.
《于丹〈论语〉心得》之所以受到听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它让受众既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获得美感上的享受。形式上的审美性、思想上的启迪性、风格上的灵活性,就是“心得”的语言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近来于丹《心得》争议颇多,有反对的,有力荐的。引发了一场百家争鸣的论争,各家各派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于丹《心得》的艺术魅力,遮挡不住于丹《心得》的美学光环,阻挡不住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美学价值。重新探讨于丹《心得》的美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于丹《心得》的正确理解,而且对于推进文学批评乃至文艺理论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