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面对我国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培育大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和谐校园,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所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庄国萍 《教学研究》2007,(4):303-307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面对我国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培育大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和谐校园,将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个性的综合体现,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面对我国大学精神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核心,培育大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打造和谐校园,将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精神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现代大学精神基本内容包括民族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熏陶的作用.要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培育一流校园文化、坚持内涵发展之路四个方面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展示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大丰市第三小学坚持“爱心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春风化雨般的情怀,全力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使“以爱育爱、爱满校园”的三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灵魂支柱,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凝练合理、求真务实而又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是民办高校谋求发展之道。本文从大学精神的视角,追溯了北城精神的凝练历程,提出大学精神的形成和不断丰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不断提炼,其中科学的办学理念、优良校风和学风、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等都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包含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及精神风貌等,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所有活动的根本取向,也是大学的灵魂。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因其性质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窥一斑而观全豹 ,一叶落而知金秋。从一所大学的校训 ,亦可见其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校训 ,最集中地反映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希望。久而久之 ,它融入一代一代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 ,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因此 ,古今中外名校 ,特别是高等院校 ,都很重视校训 ,并以此长期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同样 ,人们想要了解一所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了解它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即独特的大学精神 ,也是先读一读它的校训。只要读懂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 ,就…  相似文献   

9.
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使许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北京大学的“北大精神”就是中国大学精神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50多年里,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表现为既有传承,又有失落。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大学精神仍面临着矛盾冲突。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弘扬大学精神,促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大学的发展进程和比较教育的角度,简述了大学的含义和大学理念的历史演进过程,并联系“大学城”现象,分析了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对大学办学实践和教育决策的影响。从理论上认识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正确认识大学城的功能、属性及其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大学城建设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大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一所大学的校长应当主动推进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蕴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校长要明确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的特色与使命;密切与师生交流,促进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向心力;积极创新文化,更新大学精神文化血液。大学校长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促进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王春明  杨杰  文辉 《高教论坛》2004,(6):13-15,7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什么是大学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呢?本文从大学功能的角度分析得出,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以此为基础详述了大学创新精神的三个构成因素,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大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大学精神是西方大学的产物,中国的大学精神有一定的内生元素,也受到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美国的大学理念发育较为典型,对我国大学涵养和大学理念的提升以及更好地履行自身的使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面临的困境,既有“官学”色彩浓厚的先天不足,也有大学发展中传统割裂的历史误会,更有在社会转型期面临不适的现实因素。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既要秉持人文精神、自治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等传统要素,也要彰显包容精神、超越精神与创新精神等现代要素。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是一种反映大学本质的精神状态,它是大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淀而成,并时时影响着大学师生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力量。它不是指具体的某种精神,而是精神的升华,是大学在意义上的象征。从现实状况来看,理性精神反映大学的本质,理性精神象征大学。我国的大学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仍然是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院校仍属于大学的范畴,而大学的性质是它的文化性,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大学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超越功利的独立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旭东  张旭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5):28-31,77
每所大学的校史都能够通过其校训加以透视,校训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独特精神品格。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工科大学,在其早期办学历史中凝练成"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一校训。文章通过历史的视角对该校校训进行解读,客观地揭示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以期传承校史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勃 《高教论坛》2006,(3):39-4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生命和活力,它是“大学人“整体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精神的承传和培育,既可以是纵向的继承和积淀,也可以说是横向的辐射和影响.大学精神通过其信念和价值的表达得以外显,表现为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语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精神”作为一个新词在使用中有泛化现象,存在概念与逻辑混乱。本文运用自定义的语义场理论,对近期报刊媒体上使用的“大学精神”一词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精神”语义可分为代名词、类概念、个性化义群三个层级的结论,并将大学精神定义为关于大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大学设置与运行中的体现,以期有助于“大学精神”的语义规范,便于人们明晰与理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人学精神在人学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黄科人精神”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它既是一种校园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