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城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是维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勤劳勇敢的精神体现。长城印证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世纪辉煌,是与革命文化一脉相承的先进文化。新时代,有必要充分研究长城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审视长城文化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底蕴,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资源,坚持长城文化学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推动长城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凝聚着中华民族千万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包涵了爱国主义情怀、自强厚德精神和团结统一追求等民族精神质素,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资源和途径。开展国学教育,塑造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应当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内涵的关系和知行关系,筑牢大学生的精神长城。  相似文献   

4.
陈希 《中国教育》2005,(4):28-29
古老的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缩影。几千年来,她以独特的魅力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北京长城计算机学校如同它的名字,在八年的成长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长城计算机学校校长陈德富。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概括.长城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情感、理想和追求的象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理应为文化自信的提升贡献力量.新时代下,长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有待改善,要充分汲取长城文化的力量,将其融入文化自信研学体系,强化长城文化的学理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深入挖掘长城文化资源,推动长城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长城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当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内蒙古贡献的需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是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新路、进中游”的需要;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保障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的需要。“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诸文化为一体的地域文化。“北疆文化”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守望相助为核心理念,以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标识。内蒙古要通过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凝聚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让植根在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让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亮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历史发展和当代横向比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各兄弟民族凝聚而成的特定民族整体,不应泥守某些书本概念确定它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这一确实存在着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涉及56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及其融汇与凝聚;虽然有很大困难,但进行研究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  相似文献   

8.
导读     
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中空前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灾难过后,如何继续凝聚、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历史和现实留给我们许多思考。东华大学贺善侃教授撰写的《民族自觉与凝聚民族精神》一文认为,只有唤起民族自觉,才能延续灾难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真正实现“多难兴邦”。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也就是激发全民族的“民族自觉性”,即对本民族的正确认知、理解和诠释。唤起“民族自觉”,是凝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精神各层次内容的关系、个体精神和群体精神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平时与非常时期)民族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化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崇高的引领性,鲜明的斗争性,突出的人民性、深厚的民族性和长远的价值性。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有助于在全党全社会增进政治认同,凝聚价值共识;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凝聚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挖掘开发革命文化资源,提升革命文化影响力;做好革命文化教育工作,打造革命文化传承主阵地;创新革命文化的表现形式,展现革命文化魅力,是实现革命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9,(2):30-33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是凝聚民族复兴无穷力量的一面旗帜。红色文化是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内核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和组成部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既要传承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更要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共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城时曾这样讲道:"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弘扬长城文化、夯实育人根基也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初心使命.基于此,多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大境门小学始终坚持以长城文化为载体,扎实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为筑牢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  相似文献   

12.
高中文言经典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通过高中文言文诵读,让传统文化精华在浅唱低吟中脉脉滋润学生的心田;通过课堂情境教学,展现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挖掘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增加课外阅读,扩大传统文化吸纳途径,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凝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凝聚以后,还有变化,要么分裂、破坏、倒退;要么统一、建设、进步。对于中华民族,后一道路是唯一出路,凝聚并没结束,还要继续凝聚,这就叫中华民族的再凝聚。中华民族再凝聚的根本,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凝聚,其目的就是要在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中,再增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以确保中华民族的统一、团结、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4.
长城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周王朝时期便开始修筑,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此后,历代王朝均对长城进行过修缮维护.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和情感意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长城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难.基于此,紧扣长城这一主题,河北省张...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社会的进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必须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因为,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要义的凝聚,并且是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向导与动力之源.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提供精神资源、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6.
正德育离不开实施载体,底蕴丰厚的地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最佳平台。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壮美的一段,滦平县巴克什营中心小学就坐落在金山岭脚下。自2011年开始,我校实施以"弘扬长城文化、培树长城精神"为主题的系列"长城德育"活动,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构建了以"长城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德育。雄伟的长城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的象征。金山岭长城历史悠久,建筑艺术独特,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代表。其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旖旎的自然风光,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食粮,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是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要顺应代发展的需要,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经典的使命,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魅力,饱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之根,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昆仑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性、多元性、开放性、衍射性和凝聚性,其他各种地域文化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其主体特征派生而成。神话传说是昆仑文化中一支劲旅,西王母的形象孕育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初情愫。  相似文献   

19.
符号性、主体性、包容性以及指向性是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基于文化自信的视野,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为四个方面: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是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血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遵从自然律令与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等主要精神。这些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值得珍视。端午节的文化保护有多种措施,如挖掘多种物质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恢复传统民俗中的趣味性行为,以及旅游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可使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形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其节日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