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间批评是海派小说文化批评别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派作家着力于从"城市""个体心理"和"乡村"这三种空间形态互相对话、碰撞和融合的历史关系中"想象"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性,这不仅折射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化急剧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地理空间的变迁,更呈现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空间的变迁,是现代知识分子共同"想象"文学进程的结果,共同构成了人们"想象"中国民族"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新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小说》的创刊使新小说开始生产,新小说的作家、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阅读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表现出新民的时代色彩。新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刻画普通人物,想象国家未来、批判封建官场、揭露社会丑恶、描绘私人生活等,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新小说的生产使中国文学走上现代生产的道路,同时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当代小说的"大学叙事"一直绵延不绝,并呈现出规律性的演进态势。"十七年"小说的"大学叙事",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体化文学秩序的规约。大学生在党的教育指引下,走上革命的星光大道,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范型。1980年代接续五四时代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等启蒙话语重新复活,"大学叙事"则更多地体现着理想主义和叛逆色彩,呼唤理想、自由,表达着新时期重启现代性工程的急切。当消费主义和世俗化成为时代潮流之后,"大学叙事"书写和表达了大学里教授道德失范、家园失守的精神图景,体现着1990年代以来中国时代的症候。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80年代的文化语境,分析了先锋小说作家们在80年代中后期对西方现代文学进行模仿的深层原因,并详细探讨了由此造成的先锋小说的文本特点。由于90年代整个文化大背景的转变和先锋小说作家们自觉的艺术选择,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种向本土化文化和生存境况回归的趋势,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些小说在叙事、人物和文化意识方面本土化回归的表现。这种现象是80年代和90年代整体文学发展趋势的具体的展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新时期文学整体发展态势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的危机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个具有保守倾向的组织,大学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危机重重。在知性逻辑取向下,经典理念式微,大学日益成为纯粹的科学探究场所或经济发展动力站。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兴起。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由、多元与宽容,这些主张看似能够消解现代性加之于大学的知性枷锁,但由于自由、多元与宽容的“两面派”属性,现代大学面临着进一步的碎片化,且逐渐习惯于碎片化的风险。未来要超越现代大学的危机,必须将大学重建为一个相互批判空间的中心,进而成为公民社会的重镇。  相似文献   

6.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7.
文学活动既是文本的生产又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在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外部技术的发达和内部技巧的成熟,使文学生产的各种特征完全凸显,生产方式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清末民初新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生产方式的确立。《新小说》的创刊使新小说开始生产,新小说的作家、文本的生产与传播、消费与阅读都是不同于传统的。新小说的意识形态生产表现出新民的时代色彩。新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刻画普通人物、想象国家未来、批判封建官场、揭露社会丑恶、描绘私人生活等,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新小说的生产使中国文学走上现代生产的道路,同时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作了各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于萌 《天中学刊》2024,(1):99-105
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一批有作家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大学,大学校园和师生开始成为他们关注的题材。但这些拥有大学教师兼现代作家双重身份的知识分子创作的直接表现大学生活的小说,却很少从正面褒扬大学教师,反而对大学教师群体极尽嘲讽之能事。这种讽刺带有鲜明的时代倾向,民粹思潮的影响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书写构成了一部近代大学教师的丑态史,并以此参与了社会的改革和现代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家族小说因为纳涵着丰富的现代性内容,折射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道德等的变迁而深受作家青睐。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作家的家族书写,一方面延续着现代文学“叛逆式”的书写传统,另一方面,又典型地体现出当代文化变革中作家们的文化关怀。作家们对“家族”文化母题,既有着新的起源解释,同时又有当代性的精神铭记。  相似文献   

10.
李一 《中国研究生》2012,(11):19-21
原乡形象是指作家们创造或想象的原乡面貌和审美形象,含有审美、文化、生命等多种意味,对原乡形象的呈现也成为文学的一种自觉使命。从五四以来,鲁迅对故乡的抒写,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派作家沈从文、废名等缅怀故乡的淳朴秀丽;从80年代寻根文学对原乡的追逐,到台湾及海外华人笔下想象各异的原乡,作家们以其独特的方式描摹或想象着原乡,绵延着最具审美特色和人生观照的原乡情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运转规则,这种规则通过与法律文化的互动固定下来。解构美国法之下大学董事会所应然和实然承担的组织功能以及美国大学学术权力系统的运行,归纳出大学制度的现代性标准,用以检验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有效性,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可行的经验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大学、学术、政府和市场四力制衡是大学张扬"现代性"的制度诉求.我国长期实施的管制型大学制度曾经起到保护大学、稳定社会的历史性作用,但同时也压制了其现代性力量的成长,使大学沦落为政府的附庸、学术成为行政的工具.大学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各种积极因素的成长为中国迎来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3.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感觉派小说是30年代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由于该派作家的创作视野,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叙事立场和体意识的转变,新感觉派小说反映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及价值取向的变化,也给短篇小说的体式带来了革命,显示出鲜明的现代性,对都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泰国华文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产生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运动遥相呼应、同步同构,形成批判现实主义主潮,新诗创作成就十分突出;第二次浪潮产生于50、60年代,各体文学创作上获得大面积丰收,其中小说创作成就尤其突出;80年代至今为第三次浪潮,散文和微型小说的成就尤为突出。泰华文学具有四大特征:以现实主义为主流;逐渐融入各种现代性元素;浓厚的潮汕文化色彩;湄南想象形成的地缘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正面响应了文学现代性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迫切现代化的呼唤。其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物质现代化转向人内心现代性的追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逐渐深入的时候,改革小说却出现停顿。探索这段时间里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现代性的复杂与多元,要求"改革小说"既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又要时刻贴近人心,更多地关注于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生活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是中、日两国最具代表性的近现代作家之一。时代的剧变使生活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两位作家对"现代性"有较深的本质性感受。反映在文学中,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文学均表现了较多的"现代性"特征。对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现代性"进行比较分析,是深入了解和把握中、日两国近现代作家的文学共性的重要钥匙。  相似文献   

17.
"80后"已成为风靡全国的名词,80后作家、80后歌手、80后影星等等风起云涌,其中,利用互联网出名的精英也不在少数,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大学里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末,一批年轻的贵州作家,成为贵州文学重新崛起的主力.进入新世纪后,他们更成了贵州文学的代表性人物.新近贵州作家的涌现,源于文学意识的现代性觉醒,他们终于明白了"小说可以不那么写,小说可以这么写"的道理.他们很快写出了一批"跟从前的小说完全不一样的小说",成为新世纪贵州文学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上接叶灵凤20年代末的都市小说、性爱小说风,下连30年代张爱玲表现沪、港两地的市民传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其中,以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人,用艳异犀利的笔触、流荡跳跃的视点,拼贴都市的洋场百态,令人炫目,浮华尽显。他们的小说,展现了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性都市特征,呈现出十里洋场的异域想象。本文旨在从摩登文化、休闲生活和城市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新感觉派作家笔下欧洲想象的都市图景。  相似文献   

20.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