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既有的行政法权利救济制度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已经加入WTO,WTO的宗旨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消除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壁垒。WTO在权利救济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的权利救济制度与之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必然要回应来自国内与国际两个方面的关于如何尽快发展完善权利救济制度的挑战,使之更趋多样化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济是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丧失劳动能力、遭受自然灾害以及低收入群体予以物质帮助或精神关怀,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而实施的各种措施。从文献记载可知,中英两国古代社会救济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两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思想基础有多元化和单一性的差异。在救济主体方面,我国古代一直以政府为主导,而英国的救济主体则从教会逐步转换到政府。两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救助方式各不相同,且对待接受救济者的态度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意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纵观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制度设计,其在行政复议和司法救济方式的选择、制度的衔接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研究如何全面构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救济制度,从而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顺利切实地推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民国38年中,社会救济行政主要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两个阶段,初步形成了社会救济行政的系统化,专门化,初步建立起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一级专职救济体制,明确了救济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经济管理体制实行中央、省(道)、县三级管理,但由于这一时期军阀纷争、内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及社会行政人才的短缺,建立起来的救济体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收复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行总在收复区进行了两年多的善后救济,前期偏重于救济,后期偏重于善后,在救济难民和恢复国民经济某些关键部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内战的爆发,善后救济成果丧失殆尽,其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的努力归于失败,我国丧失了一次非常难得的经济复兴良机。  相似文献   

6.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类型与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吏民救济、宗族救济、宗教救济等,其主要特征是:宗族、地方官吏与社会互助组织是民间救济的主体;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带有浓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民间救济以物质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民间社会救济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显示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国家救济仅在灾荒特殊时期才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与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7.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现代行政救济的两项重要制度,两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在立法上有不同规定且又存在交叉,结果造成了两者在立法上、适用上的冲突,影响了行政救济制度的顺利施行,有损于法律体系的统一。针对两者的冲突及表现,应在解决立法和适应的冲突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尚没有为高校毕业生实习立法,毕业生在企业实习发生人身意外伤害“无法可依”,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伤害救济。针对这一社会问题,应建立毕业生企业实习人身意外伤害救济制度:毕业生实习发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时,实习企业应该承担安全保障责任,高校应该承担安全教育与管理责任,两者可以通过各自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购买包含两种不同责任的“高校毕业生实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最后该费用由政府承担,来化解赔偿责任的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试论用尽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是一项传统国际习惯法规则。作为争端解决的两种途径,当地救济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主体、适用的法律和所解决的争端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这些不同反映两者功能错位。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本身的功能错位和GATT/WTO的实践都表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WTO争端解决中并非国际习惯法规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地位的变化,与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实习权利是公民的受教育权与劳动权的交集而衍生出的一项权利。现实中,高职学生实习权利常遭受侵害而不能获得救济。高职学生实习权利不能有效实现,既有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对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也有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等方面的原因。为切实保障高职学生实习权利,应完善实习法律制度,制定促进实习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对实习的监督,规范学校实习管理,健全实习权利的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抗战时期,因日军对东南亚地区的占领以及对华侨的迫害,大批华侨被迫返国,国内侨生、侨眷也因侨汇中断导致生计艰难。广东省政府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展开了对归国华侨的救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救侨会的成立及其活动表明了国民政府侨务观与救济观的转变,是现代政府职能的凸显。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华文教育历经了华侨教育时期和华人教育时期,有其鼎盛和繁荣的纪录。随着菲律宾对华人的菲化,华文教育工作者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华文教育遭遇低谷。但华族是个永不言败的民族,他们从低谷中奋进,推动着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华文教育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历经清朝的“无心也无力”,民国时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和新中国“有心更有力”过程。现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已进入全方位、广覆盖、机制化的新阶段,中国人在海外已经有可靠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漳厦铁路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在清末吸引侨资、实业救国的大背景下,广大爱国华侨对这条铁路倾注了许多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不仅和国内民众一道促成了这条铁路的修建,而且投入了大部分的资本。虽然华侨们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他们对这条铁路的重要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晚清政府对华工的政策经历了由严禁到主动保护的过程。保护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制定相关章程,从根源上保护华工出国的自愿性;二是通过在招工国设置领事、与招工国签订条约等方式对华工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来自海外各地的华侨华人学生回到祖(籍)国来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应大力发展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并通过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凝聚世界侨心。成功的华侨华人学生教育应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认真研究华侨华人学生的特点,全面把握华侨华人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培养华侨华人学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从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高度,把华侨华人学生培养好。三是要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华侨华人学生对祖(籍)国的感情,从而起到凝聚侨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不仅全力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而且以华侨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事实上,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但是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孙中山长期忽视国内的革命力量,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之所以视华侨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的华侨出身使他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他认识到华侨的革命要求,却认识不到国内人民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8.
张弼士是深受晚清政府重视和青睐的华侨企业家。张弼士较早地回国投资,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并提出了设领护侨的建议,提出了招徕侨资以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主张,提出了在闽、粤设立发展中国经济的示范性"特区",以更好地招徕侨资。《商务条陈》成为深刻影响晚清新政的重要文件。张弼士的建议既切合实际需要又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既体现了他参政议政的敏锐,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侨务政策的演变,以及晚清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庚款留美教育是1909年由美国和晚清政府合力实施的留学教育,这一别具一格的公费留学教育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想法设法引诱女性出洋,迫于现实压力,清政府终于承认了女性出洋的合法化。尽管取得了出洋的合法权利,但囿于中国文化传统,华人女性很少主动出洋,大多仍是被诱拐出洋,女性出洋后仍以从事低贱职业为主。清政府一直反对诱拐华人女性出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