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本文以微博的传播特点为基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惠普"质量门"事件为个案,对"惠普"遭遇微博舆论危机事件的起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应对的信息策略进行探讨.文章认为,建立网络舆情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评估机制,建立企业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官方微博,建立员工危机信息策略培训制度对于企业应对微博舆论危机很关键.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微博空间已分化为各方势力的竞技场,微博舆论场的交锋随之上演。本文从舆论场概念界定入手,认为微博舆论场是微博空间中舆论生成与传播的一种特定时空环境,与现实社会场产生交互作用,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与延伸,场内充满了权力与资本的争夺。微博舆论场中的博弈是现实社会中观念、权力和利益等博弈的映射与延伸,然而当下微博舆论场的博弈却呈现出反智化、站队化和非理性化等失控现状。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微博舆论场达至交融情境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博对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在传统官方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之外,又构建了一个微博所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这双重舆论影响下,传统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已经略显失效。本文从微博传播特性出发,分析微博引发的舆论场变化,并为微博环境下政府如何做好危机传播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论产生、形成、传播的场所与环境,归纳了网络舆论场理论的演变过程,力图通过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舆论波"和"蝴蝶效应"等理论对网络舆论场中舆论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周洋 《中国记者》2014,(1):68-69
微博在公共热点事件中不仅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在舆论场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历时性维度考察了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逻辑结构,提出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中心辐射模式""V+媒与V+V双膨胀扩散模式""扁平去中心化模式"与"社交场域模式"四种模式,并探求对微博舆论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6.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杨光辉 《今传媒》2016,(12):31-32
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陈少波 《新闻界》2012,(15):50-53
自媒体环境下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用谣言倒逼真相的说法甚嚣尘上,微博对谣言是自净还是泛滥,莫衷一是。本文从传播学专业视角分析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理性看待微博的工具性作用,即能传谣也能辟谣。同时对谣言产生后微博如何进行消解谣言、舆论引导、净化传播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吕露  张露 《今传媒》2014,(5):65-66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自开通以来一直备受大家的好评,但盛誉之后却缺乏对其运营现状的冷静思考。本文笔者主要从传播学刻板印象、两个舆论场和议程设置三个角度分别对其进行了考察分析,旨在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未来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巍 《青年记者》2016,(14):15-16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为个体的传播权利进行了技术赋权,使每一个个体不仅拥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更拥有了“一呼百应”的能量.个体传播能力的快速爆发扩展了舆论空间的容量,同时使舆论的形态更复杂.在复杂的微博舆论中如何找到其发展规律?在多发的舆情事件中如何找到爆发点和转折点?本文以舆论学和传播学为视角,试对当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一件因微博动员而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如果以时间为轴作为研究的主线,那么,它就包括了传播演绎的过程和网友情绪的变化过程。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舆情的处置过程分为时间处置、过程处置和情绪处置。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舆情中的过程处置。一、微博传播的涟漪效应微博社会动员的传播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假设微博舆论场是平静的水面,舆情事件好比砸入水面的石头,该"石头"正是发动传播的首帖或称舆论源。事件在微博舆论场中的传播过程就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围绕舆论源呈同心圆扩散,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涟漪式传播。整个涟漪圈主要由支持转发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4,(15):39-43
本文从网络舆论场的理论视角建立对微信传播能力的分析。通过构建网络舆论场形成要素评价体系,将微信与微博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微信在新舆论场中的传播能力。本文将当下最流行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微信融入到网络舆论场的理论中进行研究,对微信功能和用户关系对网络舆论传播力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北京"7·21"暴雨事件中,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以及意见领袖微博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微博舆论场中的上述三种主要力量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舆论表达特点,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艺 《新闻界》2012,(1):6-9
微博舆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日益呈现出舆论场的特征,其舆论生成和传播流程很难用传统的媒体技术参数和研判系数来衡量.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分析样本,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维度解构微博舆论场的内涵,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属性、情感立场和舆情结构.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微博,博物馆需要思考如何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利用微博做好大众传播,进行文化传播和公众教育。本文通过对安徽博物院微博进行案例分析,引入传播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传播学中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及"使用与满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微博传播实践中,可以初步总结出博物馆微博的传播模式,以启发各博物馆实现更好的微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14年8月,房祖名柯震东吸毒被抓,引发微博热议。相关微博话题成为当月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作为微博舆论场中的一种具象化的传播形态,本文探讨在共景监狱场域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微博热门话题在此事件信息传播中如何形成及其特点,以及公共事件微博话题传播中"共景监狱"式的社会信息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渠道。本文结合一些热门社会公共事件,对微博引发舆论场的形成过程及其传播模式进行试探索,并探讨微博舆论在社会领域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按照党的新闻政策,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借助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社会,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微博传播的巨大潜力不仅在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人民网发布的报告称,官员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按照党的新闻政策,传播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借助微博、博客、微信等工具议论时事、品评政府、社会,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微博传播的巨大潜力不仅在改变中国互联网格局,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据人民网发布的报告称,官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