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唐代周边诸国中,新罗与唐的关系最为密切。有关唐末与新罗的往来,中韩史籍多语焉不详,或付诸阙如,唐末来华的新罗人崔致远的诗别集《桂苑笔耕集》及韩邦所辑崔氏部分佚,真实记录了唐末与新罗官方及民间交往的重要史实,为考察唐与新罗的关系史增添了可信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2.
统一新罗并合了朝鲜半岛上旧属三韩的地域,没有也无意于北上占据本非三韩的高句丽故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主体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渤海国仅据有一部分高句丽旧地。所谓“统一新罗与渤海国的相互敌对很像一个被分割国家的南北两部分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新罗善德女王时期,出于与唐政治结交的目的,开始派遣贵族子弟入唐留学,彼时的留学生被称为"宿卫学生"。唐穆宗长庆年间,唐政府正式针对外国人设立"宾贡科"开科取士。受此影响,新罗社会掀起了一股"留学热",其代表人物便是新罗名士崔致远。归国后,他们利用文职和地方官的身份,为新罗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儒家思想的反骨品制的新兴阶层势力。这一阶层与地方豪族势力结合,对瓦解新罗骨品制度、建立儒家思想体系的高丽王朝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它不仅是唐王朝的藩属国,而且也是唐王朝的羁縻府州。面对新罗势力的日益强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大钦茂既对唐王朝频繁朝贡,也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交聘。这一时期,渤海国与日本相互交聘是由当时东亚政治环境决定的,同时也是渤海国与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罗王金春秋被新罗人尊为"太宗",这与之前去世的唐太宗庙号相犯。这一庙号事件学界关注不多,然而其背后隐藏了诸多唐与新罗关系变化的信息。经考析,金春秋庙号确实存在,新罗人并非无意触犯唐朝的庙讳,朝鲜史料中与庙号相关的"口敕"和神话传说不可信。此庙号受新罗人尊奉而不为唐朝认同,并且新罗私自保有金春秋此庙号,这些都说明了新罗实力的增强,唐罗关系发生了转向。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罗僧金地藏入唐求法修道的思想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新罗僧金地藏入唐求法修道的思想和实践谢澍田新罗僧金地藏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开创者。随着“九华圣境”的开放,这位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新罗高僧大德,为唐、罗(新罗)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友好使者,日益为国际...  相似文献   

7.
唐代扬州是长江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东西方商人汇聚,大量的新罗侨民曾活跃于此,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该文将从历史地理景观的角度来研究扬州新罗侨民历史遗迹,探究其成因,关注其当代的开发与保护,以期助于对扬州新罗侨民历史遗迹的挖掘开发和价值利用,助于中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朝鲜半岛密切交往的悠久历史,更好地增进双边的友谊感情,更好地促进双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以反映唐王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通过诗史互证,考察唐王朝与吐蕃的交往,从而探讨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给唐代文化、唐代诗歌带来的影响。同时,探讨开放的民族政策在唐代文化品格、唐诗魅力构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依据入唐求法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记载,对新罗移民在今江苏扬州、淮安、涟水、连云港地区的活动进行了整理和阐述,认为新罗移民在这些地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移民社会,有着发达的社会网络,并指出了今连云港地区的“土墩石室”遗存作为唐代海州新罗移民墓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三国史记》关于棘竭、渤海的相关史料,反映了秫揭、渤海与中原王朝及新罗、高句丽、百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渤海建立前棘辐与三国之间的相互征战、秫辆对唐朝的隶属关系,渤海建立之后渤海与唐、新罗的关系等,这些史料是金富轼摘抄中国、朝鲜古代史料所为,尤其是一些朝鲜古籍中的史料,对于探讨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以及中原王朝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统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唐和新罗关系七世纪中叶经历了从同盟到敌对的巨大变化,七世纪末开始恢复。八世纪,新罗展开积极的亲唐外交,唐罗关系不断升温,新罗逐步获得唐的认可和信任,被玄宗誉为“仁义之乡”;同时新罗注重对唐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模仿,文化水准不断提高,玄宗称新罗“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交流期间,唐对新罗给予了特殊的礼遇和优待,玄宗朝出现了唐罗交流的盛世局面。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曾先后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要职,在其代皇权制作的12道翰林制诏与中书制诰中,不仅反映出唐王朝所具有的国际地位,且展现了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中及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即众国仰承的国际地位,睦邻是务的对外政策,慰问加官的交往礼数,捍卫权益的外交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浙江平阳地区广泛流传着很久以前的有关新罗神的记录。该记录的内容是新罗太子坐船渡海,在前往唐朝的海上溺水身亡。后来传说新罗太子在这一地区显灵,当地的人们建了神庙,把他作为神供奉了起来。元朝朝廷赐了忠义灵济威惠广佑圣王的封号。这些记录被收入在有关平阳的各种地方志和古文献中。在平阳地区有很多和新罗神有关的遗址和寺观,即位于平阳县昆阳镇南侧的新罗山、新罗山山顶附近从前新罗庙的遗迹、位于坡南街的以前新罗庙灵护庙的遗址、在汇头新罗山山麓重建的新罗太子观、在鳌江下厂重建的新罗庙、塘外净念禅寺的太子亭遗址和供奉着新罗太子夫妇像的斋室。今天,平阳的人们仍前往新罗太子观或新罗殿,虔诚地参拜新罗神。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百济、新罗均是朝鲜的古国名。 高句丽也称句丽、高丽。相传其始祖朱蒙于公元前37年建国。公元4世纪初南占乐浪郡地。此后百济、新罗兴起,互争霸权,朝鲜史上称为“三国时代“。广开土王(好太王)在位时,败日本、百济联军,臣服新罗。其子长寿王(413-491)加强王权,都平壤;475年南攻百济,夺取汉江流域地区,为高句丽极盛时期。6世纪后渐衰,7世纪为新罗所并。 百济相传朱蒙子温祚创立。约公元1世纪兴起于汉江流域。都域礼城。渐征服邻近各部,成为朝鲜半岛西南部强国,继而与新罗、高句丽鼎足而立。7世纪并…  相似文献   

15.
党银平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唐代文史,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唐朝与古代朝鲜半岛文学关系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崔致远研究》(韩国翰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韩文版)、《桂苑笔耕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与《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等专著。目前正在从事亚洲古代汉文学及唐代笔记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疆,古称西域.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两汉、唐王朝加强经营西域,使内地与新疆交往密切.同时,汉、唐王朝与西域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又有过多次和亲现象;如西汉与乌孙的和亲,唐朝与回纥的和亲.这样,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为文化必然会发生接触与碰撞,相互产生影响.这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早期汉语借词里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如维吾尔语中有:都统 都督 伯克 将军 衙门 府台粉条 包子 茶 木匠 铡刀 白菜炮仗子 仓 (钅矍)头 墨 马号 炕 亩斤 道理  相似文献   

17.
聚居于漠北草原的回纥民族一度兴起发展,与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形成对比。在唐朝与回纥民族交往过程中,各自均经历了盛衰的发展过程,但彼此之间仍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具体表现。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唐朝与回纥的交往,分析其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三国史记》初探新罗社会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与高句丽、百济并立于半岛。其开国于公元前57年,亡国于公元935年,存续近千年。朝鲜高丽时期的著名文人金富轼在其著作《三国史记》中对新罗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而使之成为研究新罗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国史记》关于新罗的记载,对新罗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发展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展现《三国史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唐代宗至五代时期,平卢军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驻山东半岛青州,受朝廷之命负责新罗、渤海等东亚诸国使者出入境的护送及其它外交事务。押新罗渤海两蕃使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王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本文主要梳理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战争的历史背景、史实,以及唐与吐蕃在西域争夺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