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快乐的童年     
【2000年福建卷】题目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增长见识……你也许有与伙伴吵嘴的经历,也许有与伙伴合作的经历……请你以“游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快乐的童年有许多快乐的事,快乐的童年也有许多快乐的伙伴,快乐的童年更有许多快乐的游戏。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的游戏更是快乐的。在童年的秋千上,我们一起“乘风破浪”,一起“遨游太空”,一起“笑傲江湖”……在童年的“沙包”中,丢出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丢出了一声声快乐的欢笑;丢出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童年的滑…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总统普京大院里的“问题学生”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童年是在一个普通居民区里度过的,他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孩子,自从5岁那年的“五一节”偷偷溜上街以后,他就深深地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了。  相似文献   

3.
人在困境和痛苦中,往往会想起童年,在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寻找一份温暖,品味一种自由,找到一种寄托。哪怕那童年并不是那样完美。1925年年底,鲁迅回顾一年来的遭遇,深感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到一年多之后的1927年5月,鲁迅的经历可谓艰难曲折,那置身沙漠的感受更加强烈。他说:“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鲁迅过得确实不容易。可…  相似文献   

4.
姚渊亭 《新读写》2009,(6):36-37
童年时代,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人,我暂且叫他“童年偶像”。小作者的心里也有一个“童年偶像”,就是他的叔叔。和叔叔间的有趣经历成了小作者心里的一道风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叔叔却被“偷”走了。这是生活的必然,还是偶然?读来令人唏嘘。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及上帝的和谐关系,这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童年经历在华兹华斯儿童观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找失落的自我、逝去的天堂,渴慕永生和无限,向往欢欣与自由。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经历的事往往充满稚趣,而又令人回味。那么,如何把你的“趣”事写出来呢? 一、选准“趣”事这次作文要求写童年趣事,而且必须是最有趣的一两件事。因此,写作之前要认真回忆,反复思考,仔细搜寻,把自己经历  相似文献   

8.
墨非 《阅读与鉴赏》2002,(12):51-52
逝去的岁月在我们心中沉淀为记忆,而记忆无论是苦涩或是甜蜜.都变成我们内心的一种财富,让人在夜阑人静时反复咀嚼。常常在不经意间,时光之水会倒流而至,将我们淹没。这成为挽留我们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或许是因为童年是我们记忆的源头,也或许是童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乐趣更适合回味吧,“童年”成为一种情结,童年经验成为作家笔下常见的题材。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华兹华斯分别把“复归于婴儿”、“追忆童年”作为摆脱现实困境的出路。“复归于婴儿”、“追忆童年”都是对人类自然始美的“本真”呼唤,反映了一种“归根”意识、一种“归家”心态。  相似文献   

10.
孙云晓 《河南教育》2006,(1S):24-25
当儿童面对他难以理解和承受的巨大压力或挫折时,会产生一种强烈持久的焦虑心态,这就是“童年恐慌”。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持续一定时间后.就有可能损伤当事者一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其职业使命的特殊性。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因而,教师既可能是“童年恐慌”的最好防范者.也可能是“童年恐慌”的直接制造者。每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有真正人文关怀的教师,都必须高度防范“童年恐慌”现象的出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童年社会学带来了童年研究新视角,儿童作为能动的建构者积极构建自己和周围生活的关系,儿童中心主义让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儿童个体,“儿童体验”变得更加有魅力。童年时期的饮食总是值得回忆,就像“儿童”的发现过程一样,“童年饮食”也在经历一个慢慢显现的过程。儿童饮食与消费文化,饮食空间与餐桌权力,儿童作为饮食能动者,这些童年饮食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加深了人们对儿童与饮食关系的认识。随着对童年饮食研究的深入,在饮食实践中的饮食空间和氛围、食物设计上,成人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具身性饮食体验。  相似文献   

12.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小说的渗透和影响崔淑琴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有生养自己的父母,有养育自己的故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心理事件和喜怒哀乐等等。这一切构成...  相似文献   

13.
孙全鹏的短篇小说《方便面》是篇值得关注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以“留守与流动儿童”小豆子的经历为中心,通过写实的笔法勾勒出了“中国式童年”的一种底层镜像。《方便面》把读者的目光引向“留守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拓展了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表现视域。  相似文献   

14.
我很晚才记事,童年的经历差不多全是从父母与别人的闲谈中得知。这孩子老实小时候家里并不宽裕,父母很少给我零用钱。有一次,我偷偷从储蓄罐里拿了些硬币去买孽莽吃,回到家却忘了这覃莽来路不正,乐呵呵地拿去给父母吃。  相似文献   

15.
一、“现在进行时”的儿童视角一般来说,以童年经历为题材,叙述者会采用回忆的视角,用“过去完成时”营造一种或感伤或温暖的情感基调。这种回溯式的叙述视角可以非常自然地建立一种对话的维度,如现实的平庸单调与童年纯真明快的映照,可以用“现在”的心态、心智,通过议论、抒情、心理描写等方式,对“过去”进行评述、加工,提炼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和成长的感悟,对读者产生从情绪到思想上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山东教育》2006,(5):62-63
“童年恐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的一个观念,指儿童因面临巨大的压力所导致的童年缺失而出现的一种较强烈的焦虑心态。  相似文献   

17.
戴刚  章梅 《小读者》2010,(6):18-20
又是一年“六一”到.又是一年儿童节。在大多数人心里,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然而,那份童真、那份快乐却没有差别。“六一”儿童节.记者分别采访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了解不同时代的“六一”儿童节.感受不同时代的欢乐童年——  相似文献   

18.
吴勇 《湖南教育》2007,(9):9-12
“童年”,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重要思想源泉——基于童年,为了童年,愈加被广大的有识之士接受和认同,并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界极具感召力的口号。但遗憾的是,“童年”之于教育的意义,在理想层面得到了无以复加地张显;而“童年”之于教学的构建,在操作层面一直未被关注,偶有涉及,也语焉不详。作为守望“童年”、捍卫“童年”重要阵地的习作教学,究竟以怎样的教学姿态面对“童年”,  相似文献   

19.
我的童年是花和蝴蝶是粉红的砖墙是坐在水泥管上双脚荡来荡去,听小鸟高唱我的童年是草和蜗牛是大树的阴凉是泪水偷偷落下和星星月光一起,沉入池塘我的童年有一只小虫顶着树叶慢慢地爬有矮小的篱墙,温暖的阳光有荠菜花、马齿苋和破旧的洋娃娃惟独没有忧伤童年的零零碎碎$北京市芳古园一小@牛婉清  相似文献   

20.
我的童年是花和蝶是粉红的砖墙是坐在水泥管上双脚荡来荡去地听小鸟高唱我的童年是草和蜗牛是大树的阴凉是泪水偷偷落下和星星、月光一起沉入池塘我的童年有一只小虫顶着树叶慢慢地爬有矮小的篱墙温暖的阳光有并菜花、马齿觅和破旧的小皮球(佳独没有忧伤童年的零零碎碎@刘俊!湖南邵阳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