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言诗在唐代大放异彩,可谓达到了艺术的颠峰,但它在唐代之前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七言诗创作的起步阶段,代表作品是张衡《四愁诗》.到曹丕《燕歌行》,可以说基本定制.鲍照的大力创作,为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梁陈时期,七言诗在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1504页: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1050页: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246页: “七言诗,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第一句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是有贡献的。” 王力《汉语诗律学》14——16页: “至于七言诗,也有人说始于西汉。相传《柏梁诗》是汉武帝和群臣联句。……但也有人疑心是伪作。”(按:顾炎武《日知录》已经证明是后人拟作。) 接着,王力先生举出汉昭帝《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万岁为乐岂云多” 又举张衡《思玄赋系辞》:  相似文献   

3.
干吉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张松辉七言形式是重要诗歌形式之一,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究竟是哪一首,学术界尚有争论,一种意见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代表,认为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它说:“汉代韵文七言句渐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  相似文献   

4.
<正> 在众多的文学研究著述中,张衡都被认为是抒情小赋的开创者。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在赋的发展上是一个转机,自张衡以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抒情小赋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也说张衡“开辟了抒情小赋的道路。他所作的《归田赋》、《髑髅赋》,篇幅简短,情趣甚浓,是汉赋新生的喜讯。”然而抒情小赋的范围极广,凡是以抒情为  相似文献   

5.
诵赋而惊汉主——司马相如与汉宫廷赋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宫廷文学侍从,他的宫廷赋创作三次“惊”动汉武帝,既成就了他与武帝一生的文缘,也奠定了其在赋史上的“赋圣”地位。相如献给武帝的“天子游猎之赋”,形象地表现了汉武帝时期文化的形成,他的创作既是汉帝国文化制度统一进程的产物,又引领了汉赋由蕞尔小邦而蔚然大国的新时代。但由于汉代赋家的生存地位与创作处境,相如始终只是皇帝身边的弄臣,其赋作的内在矛盾,同样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汉代司马相如、扬雄、桓谭、张衡等赋家创作速度非常缓慢,这在汉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这类作家的文学观和处境看,他们非常关注赋的讽谏功能,但其宫廷文人和臣子的处境导致他们很难在作品中直接、顺畅地表达政教意图,讽谏之难是造成这类作家创作缓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大安 《当代电大》2001,(10):80-82
第二编 汉代文学1 填空题 1)汉代出现了堪称一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_。 2)赋是_和散文的结合体。汉代的赋可以分为_、大赋和小赋3类。 3)贾谊,_前期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政论文有《_》、《陈政事疏》、《论积贮疏》;骚体赋有《_》、《吊屈原赋》等。 4)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_、班固、_等。 5)汉大赋的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_》、《上林赋》,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_》和张衡的《_》。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也是我国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8.
王英 《滁州学院学报》2005,7(3):13-14,36
陶渊明《闲情赋》的“闲”字应解释为“清闲”;此赋应创作于陶渊明归隐后之一两年的时间内;其主旨既不是表达爱情,也不是寄托政治寓意,而是作者在悠闲适意的田园生活中阅读前人之作的即兴之作。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评价张衡说道:“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在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有着“科圣”美誉,堪称“全才”:文学上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二京赋》与班固《两都赋》合称“双璧”,《归田赋》影响了后世陶渊明的“归田”系列,《四愁诗》与屈原的《离骚》相提并论;《灵宪》和《浑天仪图注》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推向新的高度;指南车、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诸多发明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地震、气象、机械学等方面增添亮色;《算罔论》为中国首次以理论求得π值,《周官训诂》《太玄经注》则是哲学上的著作;此外,他竟然还是唐人眼中“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诸般成就让人不禁把西方的通才达·芬奇与他相比。  相似文献   

10.
张衡认为大赋应发挥出有补风规的政治功用,在张衡笔下,《二京赋》能注重契合现实,反映社会弊端,具有鲜明的"实用"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跟张衡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由于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张衡形成了一种尚实的学风和作风,而对虚妄之事极力禁之;并且形成了强烈的入世致用之心,形成了文必有用的创作思想。张衡的《二京赋》因注重创作的实用性而把大赋创作推入了政治化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赋的审美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两汉音乐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为“一代之文学”,是汉代儒士文人承《诗经》、《楚辞》创作的一种文体。其中,音乐赋十四篇,留存音乐内容之赋三十篇。其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乐舞形象,阐释着汉代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汉音乐赋研究已涉及源流、题材、艺术手法、思想等范围,但缺少对具体的乐舞内容的系统论述。我们应利用汉代美术作品和出土文物交验互证,挖掘其丰厚内涵,以呈现汉代经典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2.
贾谊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和《鹏鸟赋》中表现了明显的屈原情结和庄子思想.他借屈原为表征抒写哀怨之情,又以庄子寄予出处情怀,表露了他的复杂心态,也形成了抒情言志赋创作的屈庄模式,并对以后的汉代辞赋创作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跋文三篇     
跋《诗苑英华》 黄瑞云教授选注的《诗苑英华》 ①是一个大型的古代五、七言诗歌选本,选录自汉代至清代的五、七言诗近四千首,分为五卷: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金、元明与清代卷,这在实际上又是把自汉至清的诗歌史分作五段,一段一卷,而在每卷前都冠有概论,分别论说这五个阶段诗歌的发展概况以及重要诗家的创作特色,这五个概论汇合起来,又可构成我国五、七言诗歌的简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殷都屡迁原因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殷商历史上一个显著现象,是其都邑之频繁迁徙,殷人自称“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尚书·盘庚下》,以下《盘庚》篇均简注《上》《中》《下》),“不常厥邑”(《上》)。汉代张衡曾概括道:“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西京赋》)“前八”指成汤建国前之八迁,“后五”为成汤建国后之五迁。  相似文献   

15.
骚赋出,衣被辞人,产生纵贯两汉的骚赋之流。这种情形并非仅限于骚赋,两汉文人善寻楷模,以之为启我的创作规范,倒不在意继承乃为创新。西汉赋家中,枚乘率先获得这种殊遇,他的《七发》问世,继作者接踵摩肩,形成所谓的“七体”。三国时,被人誉为“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还在说:“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驷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作焉”(《七启序》)。他未能遍举汉人的“七体”之制,但就此而论,也足以看出《七发》在文坛上的深远影响。今传枚乘的赋,《七发》外尚有《梁王菟园赋》、《柳赋》,不过能够显示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才气“陵轶飞免”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赋在赋史上具有“振其绪”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在贾谊仅存的四篇赋中,《吊屈原赋》是以文辞清丽。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的。 “辞清而理哀”,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追的原因。贾谊的境遇与屈原相类似,因而在此赋中作者借屈原以自况,用清丽的言辞,抒写出悲愤哀伤的感情。《吊屈原赋》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与屈原的《离  相似文献   

17.
《汉书·艺文志》著录赋家作品,总分为“赋”与“杂赋”两类,其中“赋”类又分三种,即屈原之属、陆贾之属和荀卿之属。此三种之分,前人很少谈及,直至清末民初,章炳麟、刘师培始作明确论说,甚为学界推重。其实章、刘之说并不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也有悖历史事实。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义例及有关赋作著录本身的悉心考察,结合汉代赋体创作的众多史料,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汉书·艺文志》“赋”类三种是按品分类编次的,屈原之属为上品,陆贾之属为中品,荀卿之属为下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汉文帝时期一位才气“陵轶飞逸”[1]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2]。贾谊的赋在赋史上具有“据其绪”[3]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开创了汉代骚体赋的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的赋有七篇,现仅存四篇,最可信的只有《吊屈原赋》和《鸟赋》两篇。前者作于湘江之畔,后者写于贾谊滴居长沙三年之后,均为传世名篇,其中《吊屈原赋》最为感人,它凭着文辞清丽与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辞清而理衰”[4],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  相似文献   

19.
许结教授以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之学为家学渊源,注重桐城经学、桐城文献和桐城古文研究。他传承“诗教”流芳,致力中国文学思想史之建构,尤于汉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嘉惠学林。他孜孜于赋体文学研究,展开赋史、赋论到赋学的全方位深入探讨,又结合多年来对中国文化史的潜心躬研,开拓出文学文本尤其是赋学文本与文化史互动研究的宏大领域。许结教授学有横通,“理到而辞达”,思有纵通,“博识而通贯”,其学思历程蕴涵“会通”之道。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身为汉武帝朝廷的中书令,虽身系史官,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矢志撰写《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独步于汉代乃至后世,孤高难及,有如空谷足音。如宋人所言:“六经已后,便有司马迁;三百五篇之后,便有杜子美。……故作文当学司马迁,作诗当学杜子美,二书亦需常读,所谓‘何可一日无此君’也。”①但他又生活在“赋脉繁茂”的有汉一代文学的氛围中,且又“雄于文”,②即善嘱文并兼具文才。所以,他自然会以赋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创作。这样说来,他也是一个汉赋作家,虽然他不是专门的赋作家,不像贾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