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科技》2009,(4):7-8
在政府推动下,以色列纳米技术研究进展迅速,成果显著。 据统计,目前,以色列从事纳米技术研发的公司已由3年前的45家,发展为现在的75家;纳米研究小组从210个,增加到325个。全国主要大学均有纳米研究项目,其中,以色列技术学院、特拉维夫大学、魏兹曼研究院等纳米研究能力显著增强,显示了在该领域的实力。  相似文献   

2.
纳米伦理起源于人们对纳米技术风险的恐惧和担忧.迄今为止,纳米伦理经历了从最初的梳理纳米技术的伦理问题,到反思这些问题的可能后果,再到对反思的反思3个阶段,研究内容不仅涉及现实的、具体的层面,也包括未来的、概念性的以及评估的和管理的3个层面.文章指出,对纳米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担忧源于纳米技术的中介性和不确定性,纳米伦理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和构建纳米技术活动的伦理规范,促进纳米技术在全球伦理的框架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以让人们走出担忧和恐惧,寻求一个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纳米技术孕育传感器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纳米技术与纳米薄膜压力传感器纳米技术是一门在纳米空间(0.1~100nm)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及特性,通过操作单个原子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材料或器件为最终目的的崭新技术。由于纳米材料的新特征现象和引发的新技术,不仅涉及到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研究,而且其应用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纳米技术由此被誉为“引导下次工业革命”的高新技术。目前,应用纳米技术研究开发纳米传感器,有两种情况:一是采用纳米结构的材料(包括粉粒状纳米材料和薄膜状的纳米材料)制作传感器;二是研究操作单个或多个纳米原子有序排列成所需结构而…  相似文献   

4.
略论纳米技术双刃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纳米技术的双刃性.首先以最新的资料阐述了纳米科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可能的广泛用途.接着,用最近2,3年来一些科学家有关纳米材料具有毒性的实验结果,表述了纳米技术的负面效应.从而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论证了纳米科技的双刃性.文中着重提出了如何应对纳米科技的双刃性的办法和措施,强调不仅从事纳米科技研究的人员要清醒地面对,特别是要注意其负面影响的研究;人文科学家也要参加进来,重视纳米科技社会意义方面的研究;公众要关注纳米科技,正确对待,不可盲从;商家和各国政府不可只注意纳米技术的经济利益,要全面正确地制订规则、政策和发展规划,开始重视和投资纳米科技负面效应和社会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不能只注重于技术的垄断,而必须切实关心、支持和扶持第三世界各国纳米科技事业的发展,使全世界纳米科技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避免纳米科技的发展再度加剧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5.
关于世界纳米材料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成为21世纪世界诸国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随着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纳米材料可能产生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问题引起了担忧。本研究在阐述21世纪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现状及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纳米安全性研究的动态以及当前世界科学界在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方面所面临的5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中国在适逢纳米安全性研究机遇时所应采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纳米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1/100万毫米,为1/10亿米。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在这种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技术称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人们已经认识到,纳米技术不仅为人类提  相似文献   

7.
纳米技术研究前沿及其演化的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美国ISI的Web of Science三大数据库(SCI、SSCI、A&HCI)中,以Nanotechnology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纳米技术文献共引网络图谱,以关键节点文献为基础,分析纳米技术研究演进的脉络,结合纳米技术文献--突现词共引混合网络图谱,分析纳米技术研究的前沿热点:自组装膜纳米粒子合成技术相关的研究前沿,碳纳米管技术相关研究的前沿,分子纳米技术和纳米粒子合成技术的测定与表征,分子电子学的研究前沿,纳米膜技术研究热点前沿.最后提出研究的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指的是1米的10亿分之一。纳米技术,则是在纳米尺度(1~1000纳米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技术。在纳米技术中,纳米材料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与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专利分析法,从专利网络结构、专利知识流和专利中心度三个维度研究纳米技术创新演化路径,进而确定我国纳米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在专利数量上已成为纳米大国,纳米科研组织逐渐从知识引入者向知识输出者转化。认为我国在纳米技术产业的主体是大学和各类科研机构,企业方面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整体产业处于由基础科学和技术导向型向应用型转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科学家团队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纳米粒子对环境的影响,法美拟成立“纳米技术环境影响国际研究联盟”,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纳米技术领域自2001年业已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该研究联盟包括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原子能委员会等9个实验室;美国方面则有8个实验室参与。  相似文献   

11.
制备纳米粒     
作品背景及研究目的"纳米"是英文nanometer的译名。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即1nm=10-9m。纳米技术是指在1~100nm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征的技术。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纳米技术成为一项新兴热门的研究方向,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瞩目的成就。将纳米硅运用于质谱仪分析技术中是纳米技术的一个创新方向与发展前景。从纳米技术的背景和质谱仪的检测原理入手,详细说明了两者的创新结合方式与该项技术的实际运用和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应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新型药物制剂主要有微/纳米乳液、纳米凝胶、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药物结晶、聚合物纳米粒等。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具有增强药物的靶向性、提高药物控释效果、改善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等优点。本文对纳米技术在药剂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专利地图方法,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对全球纳米技术的发展态势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当前纳米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技术成长期,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是纳米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三星电子、韩国先进科技学院、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是纳米技术的领跑者,燃料电池、电极、半导体等是当前纳米领域的研发重点。  相似文献   

15.
纳米技术包是2l世纪最有前途的新技术之一,其在废水处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纳米催化、纳米吸附材料二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并对其以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纳米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纳米技术(nanoscaletechnology)是从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高技术学科。它是在0.1~100nm尺度上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中原子、分子的行为与规律,以期在深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直接由人类按需要排布原子,创造出性能独特的产品。它是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相结合基础上产生的多学科交叉的横断学科。纳米技术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制造技术、纳米生物学、纳米显微学和纳米机械加工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旧世纪之交世界上兴起了一股“纳米热”。有人将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网络通讯誉为新世纪科技界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领域。近年来,纳米技术正向各个领域渗透,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广出乎人们的意料。纳米技术与传统学科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学科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医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物理学和化学、纳米力学和纳米测量学等学科。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核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门崭新的核科学应用技术——纳米技术越来越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一个纳米“时代”即将到来。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客观世界,使之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nm)尺度范围研究和应用原子和分子现象,并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多学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市场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号称纳米的产品,它是不是标志着高科技———纳米技术已经步入了我们的生活?纳米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市场吹嘘的纳米产品及其功能是真是假?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阐述和讨论。1纳米和纳米技术纳米(nm)实际上是一种长度的单位,lnm=10-9m,相当于45个原子串在一起的长度,人的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于6万个nm。纳米技术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通过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来组装和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物体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所制成的物质称为纳米颗粒材料,其尺度一般为1~l00nm,仅为红细胞(200~300nm)和…  相似文献   

20.
纳米技术及其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纳米尺度上控制物质,材料、器件和系统呈现出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及现象,纳米技术的目柰是开发和利用这些特性和现象,介绍了纳米技术的概念,典型的纳米技术,纳米技术中需要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纳米技术的研究手段,纳米技术的应用,以及纳米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