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报告文学创作现状的考察 报告文学创作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在近几年中,除有关报刊组织作家评论家对报告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进行研讨外,还有不少文章围绕其创作现状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较多的意见认为,在近年的报告文学创造中,虽然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一定追求的作品也时有出现,但总体说来,报告文学在社会中的名声和影响力已不如从前。作家肖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首推真实美与理性美.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求真是实现报告文学真实美的重要一环,真实美是报告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报告文学的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的真实.理性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理的梳理、判断与把握,是给读者一种高层次的理论启迪与升华.理性美则是报告文学在理性思辨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美.时代需要理性,报告文学应闪耀着理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卢跃刚是我国90年代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以独到的观察视域,多种意蕴丰厚的个案剖析,富于新意的叙述视角、文本结构、人物展示方式,对转型期的社会人生世象做出了冷观静思的判断及富于客观理性的个性化观照。文章认为,卢跃刚的报告文学预示着一种新质文本的诞生,且显示出晚近报告文学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4.
徐刚是我国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他始终坚守着拯救大地、守望家园的绿色情怀。他的生态报告文学的美学风格主要体现在主体亲历参与的真实美、叙事形式的诗意表达美以及文本内涵丰富的理性美三个方面,时时闪烁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耀眼光芒。  相似文献   

5.
重庆作家岳非丘创作的大型报告文学《安民为天》,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长江三峡百万大移民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表现了三峡干部群众感人的奉献牺牲精神,高扬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对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敏锐的理性沉思,是一部视野开阔、时代感强、极富历史感和思想深度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范香果的《最后的堡垒——21世纪中国教育最新报告》,披露了贫困学生因高昂的学费上不起学而酿成悲剧,并理性地思考分析了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本文以此为例,指出了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有所弱化,报告文学的政论性尤显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不仅需要讴歌真善美的赞美报告文学,更需要抨击假丑恶的呐喊报告文学,以扬利去弊,推动社会进步;要发挥报告文学政论性的这一优势,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社会与生活,善于发现揭露社会弊端.并从思想家和政论家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与对国外报告文学的借鉴密不可分,国外报告文学在理论与创作这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报告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从报告文学的正义性、真实性与艺术性,来探讨国外报告文学的理论影响;从社会参与感与艺术技巧这两个角度探讨国外报告文学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报告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原则。真实性原则,决定了报告文学必须恪守真实,不允许虚构;现实主义原则要求它直面现实,贴近生活;理性原则刚要显示作家的思想、观念、见解、判断,给读者提供某种认识;文学性原则则可运用除了虚构以外的其他文学手法,显示强烈的文学性。本文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原则作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七年的报告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其名篇佳作之多,反映社会问题和生活面之广,超过了前几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也是今年小说创作所无法比拟的。从具体作品出发去品评某些报告文学的得失,已有不少人论及,把反映同类生活的报告文学放在一个平面上去研究,或者从宏观上,对一年来报告文学作一总体评述,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抑或把这一高峰期的报告文学同暂处低谷期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去解释创作界的些许问题,目前所见论述甚少。本文试图就上述某些方面作些肤浅地探索,以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何建明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报告文学思想富有针对性,具有报告文学作家论报告文学的独特眼光和思路.他主张"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报告文学作家应"在关注现实中显示出直面社会的人格力量","‘国家叙述'其实是报告文学文本本身所决定的","要按照文学规律塑造人".这些报告文学思想是其创作经验的理性总结和升华,对我国当代报告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梅洁是我国转型期坛颇具活力的散和报告学作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她的报告学作品《山苍苍,水茫茫》和《西部和倾诉》先后获奖,掀起广泛而持久的阅读效应。就体品格而言,全景式反映郧阳人民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山苍苍,水茫茫》更多地表达了报告学的本性复归,并为90年代的报告学书写提供了鲜活的范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清醒的自主意识和大胆的形式革新;博大的母性情怀和激越的父性言说。这些品格无疑为新世纪报告学的拓进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国古代的记实文学。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文体,它又确实在外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与"五四"新文学同步而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国际报告文学的强盛劲旅。但对于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质疑,至今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时代的艺术化文献,独立于世界文坛。我们只有从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视阈,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学中,作为边缘体的报告学的写作始终处在新变之中,但随着体意识的强化,作为学的“一族”,其本身也有着某些相对稳定的“积淀”因素。从新时期报告学在内容上表现出的理性化思维、社会学意识、学术化倾向,对报告学写作主潮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学理性思考,从一个角度对新时期报告学给予了界定。  相似文献   

14.
习惯上,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体式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划分。前者有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后者有传记式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式报告文学、札记式报告文学、访问记式报告文学等。但从创作实践考察,则还有诸如政论体报告文学、调整报告体报告文学、时事评论体报告文学、游记体报告文学等鲜有人论及。本文择其要者,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5.
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走过世纪门》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该著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观察点,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对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及若干重要而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到位的阐释,并就新世纪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纪实写作前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乐观展望,堪称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的写作中,报告文学是最艰苦的写作,难度最大的写作,也是最吃力不讨好而且充满了风险的写作。当下,客观公正的报告文学之所以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能说我们对报告文学的评价体系以至于我们的价值观本身已失去了最基本的公正,甚至发生了致命的倾斜。而在这种倾斜的状态下,要恪守所谓公正的立场是多么难,要恪守独立调查、独立思考的立场又有多么难。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界关乎左联报告文学运动的探勘,得益于文学史料的渐次完善和现代性问题意识的日益明确,改变方法先行的本质主义论述。传统研究范式主要着眼于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抑或现代报告文学百年脉络之历史切面的宏观概述,虽颇有创获但是由于学术想象力的日渐匮乏而难以为继。后新时期研究范式的转型,体现为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视阈切入其间,将关注焦点转移到知识分子书写、现代都市想象以及翻译政治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脱胎于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体裁。报告文学的特性是其真实性、新闻性与文学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所在,文学性是其对现实的艺术性反映。二者既有内在的统一性,但又有各自的实质与内涵,共同建构起报告文学的总体骨架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9.
王昭晖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2):39-40,60
在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迅速,出现了两次高潮期,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梳理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可以进一步提高对80年代的报告文学承继与超越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继承了30年代报告文学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基本精神,又渗入多元化表达方式和探索多种写法,适当地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抗战中期,碧野在鄂西北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约一年有余。20世纪60、70年代,他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为生活基地,踏遍鄂西北的山山水水,创作了长篇代表作《丹凤朝阳》及著名散文集《情满青山》。20世纪80年代他又重返鄂西北,搜集素材,撰写报告文学。至今,碧野仍深爱着鄂西北。鄂西北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