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克文同志逝世二年了。 二年来,怀念克文同志的心情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总觉得他走得太快、太突然了。前年11月间,克文同志来太原医治前列腺肥大病,谈笑如常。回武汉后,还来电话询问山西换届情况。春节前,我们又在电话上互拜早年,祝贺春节欢乐愉快。万万没想到他竟在春节期间遽然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惊闻噩耗,悲怆惋叹,我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 我和克文同志在1938年初就  相似文献   

2.
我认真读了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第3期上的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和雷跃捷同志《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我赞成雷跃捷同志的观点,并接受他的批评。《学刊》在发表上述两文时加了“编者按”说:“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3.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4.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40个年头了,读李庄同志最近写的《我在人民日报40年》一文(《新闻战线》1987年11期起连载),倍感亲切。我这里想谈的是李庄朴实通俗的文风,他的连载文章除了内容吸引人之外,还在于读来上口顺耳,意思表述明白通俗。看来,这同他平时提倡“最好尽量用通行的说法来写文章”是一致的。所谓通行的说法,就是文字语言必须接近  相似文献   

5.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6.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为制订区"十一五"档案发展规划,我曾慕名造访绍兴市档案局(馆),聆听过卞峰煜同志幽默中蕴含哲理的谈话,深受启发。最近,读了《中国档案报》发表的《生命铸就事业,平凡彰显伟大》一文,更为卞峰煜同志的事业追求所感动。向卞峰煜同志学习,我感到一是学习借鉴他  相似文献   

8.
《回忆伯父在出版署的工作》一文发表后,认识我的同志曾写信询问我文章最后引用的胡愈之的话的出处。那是他1984年应中央党史办要求所写回忆录中的一段,由他口述,胡序文笔录整理,他本人过目后写成,原文现存中央党史办处。另外由于我的原稿字迹过于潦草,有两处错字,请予勘误:  相似文献   

9.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10.
《出版工作》1989年第7期所登《海峡两岸人名译名的差异》一文,我们已经拜读。作者郑启五同志提供的资料以及所附人名译名差异对照表很有参考价值。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海峡两岸……各自为阵的译名……说明了政治上对立的‘城门之火’殃及了‘译名’这一池鱼”。甚至出现“你用我不用”,“我用你不用”的译名标准——,我们认为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看了《图书馆杂志》1992年第5期上刊登的冯梅同志的《用碳素墨水代号码机油》一文,我试用了一下,感觉这个方法并不好用。一是碳素墨水太稀,  相似文献   

12.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工会法》、《劳动法》、《工会条例》、《劳动保护监察条例》,感触很多;特别是学习了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一文,使我想  相似文献   

13.
(上略)上诉人的上诉状中,多处采用偷换论题,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的诡辩手法,企图改变其构成侵害原告民誉权的客观事实,这是枉费心机的。一、《邻》文作者的要害是用虚构原告的行为事实,通过报刊的传播贬损原告人格,丑化原告的形象。 (1)《邻》文的论题是“邻居失火、他却关门不让取水灭火,一个政法委副书记的行为令人气愤”。全篇的核心论据是“当人们发现灾情而大声呼救时,韦甫规同志却装聋作哑,更令人气愤的是当火灾发生后,用一张椅子将厨房门紧紧顶住,不让人家进他厨房取水灭火”。 (2)被告人杨朝君于1988年8月8日自己写的关于采写《邻》文经过说明书中,坦白承认《邻》文有两处失误:一是韦甫规同志当天在伙房做木工,是否听到外面的声音,外人也无法肯定,而我认为他装聋作哑,这是失误的;二是韦甫规阳一张椅子顶门是  相似文献   

14.
前言今年的七月二十四日,是邹韬奋同志因病长逝的三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他的忌辰,我翻阅了他主编的生活周刊,重读了《韬奋文集》中的有关文字,写成了《邹韬奋和戈公振》(《回忆两位新闻前辈之间的深厚友谊》)一文(见《新闻战线》第四期)。就在翻阅生活周刊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有关邹韬奋同志和家叔戈公振等人在一九三二年筹办生活日报的史料;从家叔的遗物中又找到了邹韬奋等同志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起直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同志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今年是他一百一十岁冥寿。我在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追忆与思念——纪念叶圣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一文后,还想起叶圣陶先生与周恩来总理的二三事,现补叙于后。  相似文献   

16.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1期刊登了丘福宏同志写的《我馆用出版年月作书次号的做法》一文,自己仔细阅读后,觉得一些问题有必要提出与作者商讨。  相似文献   

17.
《新闻通讯》第三期上,刊登了宋志耀同志的《立起来的新闻才能活起来》一文,介绍了他的许多宝贵经验。在这里,借他的话题,我也谈点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新闻界的同行。对新闻“立体化”,胡乔木同志有过一个解释。他说:“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  相似文献   

18.
读了杨田村同志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第3期上的《评作为指导思想的“物本理论”及其他》一文,我感到有必要再写此文来详论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并借此谈些不同观点以就教于杨田村同志。一、这场争论的“症结”与意义杨田村同志在上文中说:“这场争论是由陈尔泰同志的文章所引起的。但是他与蔡长宁等  相似文献   

19.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20.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不禁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产生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 我通过采访穆青和一些熟悉他的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这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感。 富有真情实感是最大的特色 “穆青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穆青人物通讯的魅力在于有真情实感!”当人们谈起穆青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