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写作文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无米下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强调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学生写作文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无米下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强调观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尴尬,人们普遍强调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4.
没有写作材料是当代中学生写作的难题。无米难成炊,当前作文教学急于解决的事儿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学生提出了新的写作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语文写作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体验。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写文章有创意需要悟性,而悟性则来源于细心的观察、热心的感受和耐心的积累。把对生活观察的感悟、写作练笔的心得积累起来,写作就成为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从而让文章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培养,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意识,通过多种生活经验的积累来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要做好生活实例的提炼,提供对应数学情境,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观察:学生认识生活的第一把钥匙──谈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武传兴刘国正先生曾说:“学习运用语文,主要是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其实,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更加重要,引导学生切实理解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的,这就是交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怎样才...  相似文献   

8.
一、参与生活,感受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富有时代特色的信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阅读。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新鲜或不成熟的阅读感受,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这个要求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例说作文写作中的就地取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教师都在教导学生,写作必须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多积累,工勤于积累,要善于积累,要勇于积累。可事实是,学生们每当写作文时,多数同学还是抓耳挠腮,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的。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四条还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现实和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都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于艳梅 《语文天地》2012,(15):43-44
没有写作材料是当代中学生写作的难题。无米难成炊,当前作文教学急于解决的事儿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呢?至此,我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体会。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写作首先要解决有物可写的问题。据我调查,当前中学生写作最感困难的是缺乏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作家创作要靠生活,学生写作文也要靠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认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平时,我经常要求学生处处做个有…  相似文献   

13.
一、做生活的"有情人"提起作文,教师常常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到用词,但学生作文仍是假话连篇,看不到朝气蓬勃的影子。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积累生活,挖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思考和感受,做生活的"有情人"。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  相似文献   

14.
作教学是中学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重视作教学。目前,社会上对中学生的写作颇多批评,教师难教,学生难写。如何改变中学作教学的现状?笔认为应无从端正对中学作教学的认识主手,在重视培养中学生学体写作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和提高其应用的写作能力;纠正对中学生生活的错误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作的单一形式,养成学生读,抄,仿习惯。这样,才能使中学生乐写,会写作,才能使他们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共性。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为此明确指出:“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一、从语言行为的横向分析看 语言的本源是生活,语言的土壤是思想,语言的产床是情绪;语言由它们内化成熟,然后发于情止乎义,声音和文字是它们的载体,即语言的外化形式。   生活是语言的本源。从声音到文字,从文字到文章,无不是生活驱力推动的结果。中学生写作过程中搜肠刮肚,无话可说,或语言贫乏,难著一字,往往是缺乏生活阅历,对事物的形象缺乏感受,对理性缺乏思考,对心灵世界缺乏自我观照。因此语言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要借助于眼、耳、鼻、舌、身的官能,去捕捉并积累丰富的视觉、…  相似文献   

17.
语文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而语感则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和直接理解。培养语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准确。敏锐、强烈的感受、感觉和感知的能力,就是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和生活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语感主要是指对书面言语的感受。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层次便是创造。所以,“积累-模仿”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篇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朗读可以使一篇文章变得好懂…  相似文献   

18.
黄淑兰 《学语文》2006,(4):36-36
写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一、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想象的基础和前提是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观察是认识事物、积累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狭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只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胡编滥遣,文章怎么写也写不长,惧怕老师规定字数。老师只要说:“不少于600字”,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要“啊”的一声,感到很惊讶,觉得要求过高,显得愁眉苦脸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留意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根据本人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知识脱离了生活,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会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和生活的脱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