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宗炳《画山水序》有一句云:“而贤者通”,“通”字甚少有人注意,而实至为重要者。《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疏:“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唐君毅称之为“交感之际”,即吾人生命体验之起点。察《全晋文》卷二九王修《贤人论》,有云:“敬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洞”者空也,空者通也。故《全宋文》卷二十宗炳《答何衡阳书》:“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进皆空也……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卷二十一《明佛论》:“虽以颜子之微微,  相似文献   

2.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昊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戚孙承佑,亦治因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相似文献   

3.
南宋建本《附释音毛诗注疏》又称十行本,是所见以疏分附经注的最古的本子。阮校《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即仿照其款式刻成,除加圈于正文中误字之旁,每卷之末附载校勘记之外,其他一仍原本之旧,每卷开头仍题为《附释音毛诗注疏》。该书开卷在大字“毛诗国风”4字下列有一段双行小字,其文云: “毛诗”,“诗”是此书之名;毛者,传《诗》人姓。既有《齐》、《鲁》、《韩》三家,故题姓以别之。或云小毛公加“毛诗”二字,又云河间献王所加。故大题在下,案:马融、卢植、郑玄注三《礼》,并大题在下。班固《汉书》、陈寿《三…  相似文献   

4.
反语与体语     
一唐周繇有《看牡丹赠段成式》诗云: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边巡又是一年别,寄语集仙呼索郎。看牡丹要呼“索郎”干什么?“索郎”好像是人名,其实不是,是酒名。“索郎”为“桑落”的反语,就是桑落酒。“索郎”为“桑落”的反语,见于《水经注》卷四《河水注》:“《河东》郡多流杂,谓之徙民。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揭河流,酝成芳醉。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他同。兰熏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拓者,每云索郎有顾思…  相似文献   

5.
4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1月6日(癸卯年十一月十九日):天津《大公报》发表社论《说报》,论述报纸的作用,并对“诬我报界”的报纸,和“滥厕笔削清议之席”的报人进行指责。略称: “西国誉报章为政府监督;中国詈主笔为斯文败类。夫报者,诚一国之代表者也。国民程度之高下,智识之开塞,风俗之美恶,要以报馆之多寡,消[销]路之畅滞,记载议论之明通猥鄙为准则,征之西国之所以监督之者,中国之所以败类之者,推求其故,莫不皆有致之之原因。  相似文献   

6.
沣与澧     
与在古文中多数学者考证为一字,但也有力辨其非者,如林法《辨》,(见《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即是。在古文字中暂且不管,但在今天之简化字中“普”与“凶(丰)”确实是两字,形者义大不相同,但往往有认作一字者,且举两例:清朝末年有名陈法者,是个音韵学家,很有名气,其所写书当然很可以利用,但有人将“陈遇”简作“陈泽”。如:有书名优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来可扬著),其所引用参考书目有:(清)陈洋《东塾读书记》P569很明显,此“陈洋”为“陈遇”之误,同是来先生在其著作《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出版…  相似文献   

7.
“知识”一词有两种含义。在古代常见的一种含义是指相知、相识的人。这在上古的书籍中已有记载。如《管子·人国》:“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但现代更多的是用的知识的另一种含义,即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屈原与儒家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08,(12):142-143
屈原思想归属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把屈原归人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屈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相似文献   

9.
肖林桓 《大观周刊》2011,(21):119-120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自谓“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以此在唐宋以来“以禅喻诗”的诗歌理论上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对诗、禅、人、乃至时代的因缘关系的忽视,今作解读,以期正确把握严羽诗禅说之正义。  相似文献   

10.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藂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藂,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藂”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藭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藂”似为“芎藭”之误。芎藭,与“穹穷”为同义异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1738—1801),中国清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其著作《校雠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在章学诚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最深者有三人:一是其父章镳,乾隆七年进士,曾任湖北应城知县,为官清廉,性嗜史学。学诚“自少读书,不甘为章句之学”,惟对史学情有独钟,十五、六岁即“取《左》、《国》诸书,分为纪表志传,作《东周书》几及百卷”,这显然与家学渊源相关,是其父导之入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13.
试论明朝对琉球的册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琉球,即今日本之冲绳县。据《中山世鉴》记载,隋大业中,遣使者羽骑尉朱宽到海外访求异俗,始至其国,因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水中,故称之为“流虬”。至明洪武初,改称琉球,时国分为三:察度王中山、承察度玉山南、帕尼芝王山北。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中山王察度则遣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明朝贡方物,从此开始了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永乐二年(1404年),中山王世子武宁遣使告父丧,明成祖命礼部遣官谕祭,赙以布帛,遂命武宁袭位,从此明朝与琉球正式建立了册封关系①。(一)所谓对琉球的“…  相似文献   

14.
六经是儒家宝典,而孔子手著的经书,惟有《春秋》一经。《春秋》记载242年史事,只用了一万五千字,用词极其简略,寓意却极其深刻,蕴含着孔子辨正是非、纲纪天下的道理。故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作为解经之一的《春秋公羊传》是一部系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的今  相似文献   

15.
朱世德 《新闻窗》2012,(3):40-41
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我国最早的系统研究文艺专著的《文心雕龙》中深有见地地指出:“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准确地阐明了情、理、文的关系,肯定了“情”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说“雉”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此中所谓“雉”,是古代墙垣、城墉的特殊计量单位。虽然其使用范围仅限于修城建屋,行用时间主要在春秋战国,古书记载亦不甚详尽,但对它的出现、衰败、量制以及一些相关问题,还是有必要探索一番。一、“雉”伴随古代板筑法筑城修墙而出现“雉”的出现,盖源自上古土建。土建必然实施测量计算,讲究规矩方圆。(左传·昭公三年)记载诸侯为周天子在宗周筑城时讲到“计文数(算城墙长短)。揣高卑(量城墙高矮)、度厚…  相似文献   

17.
公元353年,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的“暮春之初”,王羲之等42位士族名流,“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引文皆见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是古人于每年三月三日临水沐浴,以消除不祥,除灾求福的一种游春活动。王羲之等人这次集会极为欢愉,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最后由羲之作序以纪其事,并用鼠须笔及高丽蚕茧纸写出,即有名的《兰亭集序》。当时此文并无题目,故后世标题亦不一致,有称作《兰亭序》者,亦有谓之《临河序》或《禊序》者,等等。 由于王羲之不仅是当时的名士,更是著名的大书法家,自他写出这篇序文之后,一千多年以来,从事研究者涉及许多领域的不少专才。有就其墨迹流传进行考证者,亦有对各种石刻《兰亭》予以比较者。至于诗文题咏以及绘画、戏曲中亦不无写其事者。可见羲之一序影响之大。但也逐渐出现不少异议,明代后期即有人怀疑如今流传之《兰亭》书迹未必出于羲之之手,亦有对序文中之文字有所非议;至清末有广东顺德人李文田在其为大收藏家端方珍藏之《定武兰亭》跋中首先提出“文尚难信,何有于字”的大胆否定,但此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直到建国后的1965年5月至1966年的“文革”前夕的一场论辩,可谓学术界的一次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8.
近日于《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中读到两方僧志,一方编号为贞元111,另一方编号为会昌034,前者志题署为《唐故禅大德演公塔铭并序》,后者署为《唐故禅大德演公塔铭》。其中贞元111号墓志系据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补遗》迻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7、陆心源《唐文续拾》卷4亦收。会昌034号墓志乃据周绍良先生自藏拓本录文,此志拓本除周绍良先生所藏外,似未见诸其他著录。杨叶撰、刘钧书之《唐故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苏武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皆为“唐宋八大家”成员。古今学人对其诗文等方面的成就多有评述,而对其在我国古代寓言方面的贡献却极少论及或忽略。故笔者不揣谫陋专以此题试论,以遂抛砖引玉之愿。在我国,“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篇中有“寓言十九”等语。后人注日:“寄之他人,则十言九见信。”疏曰:“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释文曰:“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九)庄子所…  相似文献   

20.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