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在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他在1920年、1922年所作的关于国文教学的两次演讲,对中学国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对国文“教授法”提出了整体构想:突破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动研究;突破以书面语为主的训练模式,提倡对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在古文教学方面,主张以“看书”代替“讲读”;在作文教学方面,重视让学生“自由发表思想”.这些构想,体现了现代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富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国语文一科,实包括国语与国文两种科目。在普通学校,性质上,常不明白分析,因之教学上发生极大的障碍。当然,国文与国语,本互有密切的关系,但从各个的价值、宗旨与方法上看,实系两种不同的科目。国语一科,在求能应用以表示自己的思想及语言文字中以明了别的人思想。国文一科,则注重在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形式及内容,因以发展感赏阅读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当代国语教育的历史责任最终要实现三个"继承"、三个"提高":继承中华文脉、继承汉语的语脉、继承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德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白话和文言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源于国语的逻辑判断思维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为造就能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奠定较坚实的国文基础。  相似文献   

4.
学界通常将1917年刘师培、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课程视作“龙学”确立的起点,其实自1904年《奏定大学章程》颁布后,“龙学”就开始兴起,但这尚未引起学界重视。作为学制改革主导者的张之洞将刘勰的辨体意识、文学宗经等思想注入大学章程,使其成为具有官方约束性的国文教育规范。在国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人通过诠释《文心雕龙》,申论“广义文学观”“韵文学”“情辞说”等主张,提出不同的文学学科建设方向,进一步推动了“龙学”阐释的多样性。可以说,清末民初“龙学”的演进,始终与国文教育观念的发展相互激荡。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三、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方法实行国语教学之后的小学国文教学法,这种说法看似自相矛盾,实际则不然。自从1920年教育部下令将初等小学国文改为国语,国语教学的声音一时间响彻全国,但这并非意味着小学国文教学的终止。虽然教育部的法令频频下发,报刊也极力宣传,然而小学文言文教学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方面,有些学校继续使用多年前的国文教科书,例如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中华书局的《新式国文教科书》等,与这些文言教科书配套的教案或教授法也继续印刷发行,但是,与这些教科书配套的、…  相似文献   

6.
阮真先生1936年出版的《中学国文教学法》曾影响过20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我1996年阅读其中的片段,就为阮先生卓识所折服.2003年我从国家图书馆获得了复印件,细读全书,不禁为阮真先生的远见击节.阮真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蒋维乔先生发现的一个语文教育悖论:能文之士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这里的“能文之士”是指那些能够写文章的语文教师,“不肯虚心研究教授法”是指不屑于研究语文教学.初次接触这个悖论,也觉得有道理,当时的国文教师大都满腹经纶,自认为国文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有了知识干吗还要研究教学?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自命不凡者无须为之,智能低下者不能为之,赖以生存者不能不为之.“研究教学”就成了学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阮真先生不舍“鸡肋”创造了国文研究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1900-1925)的国文国语课程知识以文法知识为核心,其知识选择与建构源于《马氏文通》,课程知识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这一时期国文国语教科书在进行课程知识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文法知识的研究,并成为当时文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文国语教学领域,文法知识建构的初衷是帮助学生"会通"、"析文"和"作文",但当语言学发育成熟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才影响到语文教学,获得语言知识也成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渐渐背离了"会通"、"析文"的方法性点拨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教授历代古文的科目是本国课程,当时称其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提倡使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因此国文课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小学里,"国文"改设为"国语"课程,教材选用的内容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  相似文献   

9.
徐特立撰写的《国文教授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是迄今为止能搜寻到的徐特立最早的教育论著。《国文教授之研究》篇幅虽短,但因是文言著述,信息量极大,文中对小学国文教育的目标、教材的编写标准以及教授方法等都有详细的阐述,尤其关于教授方法,每项都列出多种方法,每种方法又一一列出细目。该文提出的诸多教学理论,对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教育改革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研究》2021,(6):114-120
"浙江一师"国文名师是指从1913到1923年期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事及参与国文教学工作且具有很高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的国文教师群体。"五四"时期,以夏丏尊、陈望道、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等为代表的教师群体相聚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从事教材编写、文学写作以及课堂教学的工作,成为国文教育改革的中流砥柱。他们凭借着对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高尚的人格风范、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求真求美的教学精神,在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影像,尽显"国文名师"的本色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也为当下语文教育深化改革时期探索语文教师的时代新形象和专业化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有很多学术著作都是在授课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编撰的《国文经纬贯通大义》即为其最具代表者之一.这部著作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注重国文教学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国文写作教学和读诵教学的身体力行,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理念,应当引起我们当下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与新课程的理念仍有一段距离,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天石的《漫谈国文教学》虽然出版于上世纪50年代,但其中"思想第一"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语文教学方法,对改进和促进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胡适国文教育思想开启了现代汉语教育的新时代,他对国文教育有着诸多详尽论述,对当下的语文教育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四个方面对胡适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力求为当下我国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开设了"教授法"和"各科教授法",这标志了语文开始独立设科与语文课程教学论这一学科的萌芽期。从语文独立设科到新中国的成立的近半个世纪中,先后出版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及专著近十余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国文教学多半停留在表诠的层次,也就是说,只对文本义理进行破译,甚少进到深层思维批判的里诠层次——原作者想说什么?怎么说?说得对不对?将傅伟勋教授所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的概念进一步运用到国文教学上,企图发掘原作者想说而未说、已说而说得不明确,或者未说未想,所留下的文本意义未定性中,提出一套补充诠释、思维批判诠释与创造诠释的重建工作,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者的角色,转变成主动介入原作者文本的创作的活动中,以收到双向度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国文教学在国内的确不多见,值得引荐给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时下我国青少年学生阅读缺失、国文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仅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在中小学开辟国文阅读教程试做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初,日本教授法传入中国,对中国国语教授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日本教授法的指引下,笔者对国语教授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同时许多教育家提出了教授主旨的主张。文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日本的教育及其教授法主张,重点阐述了日本著名的学者对于教授目的的看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日本教授法对中国国语教授法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日本教授法在中国的传播层面,一个是日本教授目的引起的中国国语教授目的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1930、40年代,叶圣陶先生组织编撰的"民国开明国文"读本与目前广泛通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外国小说选编原则上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语文教育观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民国开明国文着力提倡白话创作的现代文章观念,人教版高中语文则渗入了"文学教育"理念,凸显了小说本体意识;其二,民国开明国文多取材于19...  相似文献   

19.
《国文百八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写的一部用于初中国文教学和自学用的课本。《国文百八课》在很多方面都很鲜明地体现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从自学能力、阅读和写作的自由度两方面对《国文百八课》进行剖析并与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对比,以探求更有效、更科学的语文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批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学国文教育内容的革新。从1920-1931年《学生杂志》发表的国文教育方面的论文和学生发表的文学作品来看,文学革命对中学国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学国文的价值界定在注重运用文学教育对思想启迪的同时转向注重国文教学实用价值,注重培养学生满足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读写能力;国文教育中白话文开始冲击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文学革命影响下的《学生杂志》,不再以传统文言文作品为主要学习材料,而是借助时文新语引导中学生阅读新文学,接受新思想;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和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学生新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