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学说、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夏丏尊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1919年秋在浙江一师率先发起中等学校国文课程改革,编制及实施《国文教授法大纲》,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多篇白话文章的研讨与教学;1922年以后在春晖中学改革中学国文课程,提倡小品文教学,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研制并实施初级中学国文阅读书单;1930年以后探讨与编制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行探索方式为中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2006年7月,由于查找资料的需要,译者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翻阅《字林西报》,无意中在1924年7月14日《字林西报》60周年增刊上发现了胡适的这篇文章。这份增刊可以说是一份当时中国各界名人的文章荟萃集,除了胡适,还有诸如唐绍仪、宋美龄等人的文章,每位都在其擅长的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适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提倡和推广白话文,鼓吹新文学。此篇文章的主旨便是推广白话文运动。全文大致介绍了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并得出文言文已死,而白话文则适用于从文学创作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结论。这也是胡适的一贯观点,在他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等文中,以及《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中,他一再强调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乃历史之大势。胡适认为,过去的文学已经僵化,并且有三大毛病,即无病呻吟、摹仿古人和言之无物,而新文学正是要改变这些毛病。新文学的本质是"活的文学",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参见刘波.胡适论"活的文学"--民间文学之文学性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这次发现的这篇文章除了概括了上述观点外,还由于是刊登在英文报刊,是供在沪外侨及海外人士阅读的,胡适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白话文运动的全景,从文言文兴盛的原因到需要改革的理由、改革的先驱以及改革的困难和成效等等。可以说,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在原来基础上深入,却完整地体现了胡适关于白话文运动的思想。译者查阅了1994年12月由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1998年11月由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同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以及2003年9月由季羡林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全集》,均未收录这篇文章,希望此文的发现可以为研究胡适及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初现一股翻译外国文学的热潮,国内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翻译文学。《老洛伯》是胡适翻译的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胡适提倡文学革命,主张推行白话文,希望通过白话文创造新文学,建设新中国。通过对比分析《老洛伯》的原作与译作,论述胡适在《老洛伯》这一译作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一、文学革命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求文体的解放,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因为文言文不利于表现现代生活、思想和科学知识。所以反对文言文是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提倡白话文有助于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情感。 2.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即反对文学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反对把文学作为代圣贤立言的工具;反对桐城派、文选派的散文和江西派的诗;反对投合小市民趣味的文学。总之,文学革命就是要反对文学表现封建思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和语文教育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12年开始在小学任教。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进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30年去开明书店任编辑。这期间,他编过《文学旬刊》《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期刊,并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指导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文章;同时他还先后在几所中学、大学兼任教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重庆、昆明、桂林等地继续为开明书店主持编务,先后编辑出版了《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国文…  相似文献   

6.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把官话改称国语。学校里设有一门功课叫“国文”,教的是文言文。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启用白话文。北洋政府教育部实行推行国语的政策,小学的“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应接近群众的实际语言。中学仍称为“国文”,侧重文言文,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1912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向旧文学发难的第一个信号。1917年,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高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以激进的战斗姿态,从与社会革命思想革命的关系上阐述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明确提出了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陈独秀这篇富于战斗性的论文,实际上成为发难时期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就文学改革运动理论主张的内容和指导思想的性质来看,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便发生了较明显的变比。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也带上了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自1918年5月第4卷第5号起全部改用白话文。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五四”运动前夕,为了广泛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展对封建政治、文化思想、道德伦理的批判,也必然要求在文学界上实行变革。因此,《新青年》杂志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时,又成为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在《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以提倡白话文而显露头角,并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发难者的,无疑是胡适。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当时中国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等,主张以接近口语的白话文替代僵化的文言文,废除反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提倡平易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学。一九一八年初,《新青年》从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了一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让中学生能阅读翻译文言文。由于古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语言习惯和特点与当代人们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难点,因此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是中学语文老师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呢?一、注重朗读文言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朗读文言文应当有意识地在积累和理解中提高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通过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中期 ,我国语文教育界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论争。这次论争的前奏是“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 ,尾声则归结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关系问题 ,前后延续了近10年之久。这次论争 ,涉及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内容、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早在30年代前期 ,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问题就曾经讨论过。抗战开始以后 ,时局动乱 ,学校教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教育质量当然不会很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又成为一些人摇…  相似文献   

12.
《初中国语文读本》是继《白话文范》后,我国第二套选录新文学作品的语体文教科书。在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史上,它算得上开创性强、影响力大、深受业内人士好评的精品。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晚,又由规模较小的民智书局出版,发行量和现存量不大,这套教科书没有得到研究者重视。它的开创性在于首开选录数量众多、文质兼美的新文学作品作教材的先河,使新文学真正取得中学国语教科书的主体地位;首选很多现代文学史中公认的《故乡》《孔乙己》《药》《超人》《天上的街市》等新文学经典;首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地动》《荒芜了的花园》等。它的影响力在于引领一个时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选文潮流;开启民国中学注重文学教育的风尚;加速了新文学知识生产合法化与经典化的进程;筛选出第一批新文学经典。相比之下,《白话文范》编辑粗糙、业内认可度低,从这个意义上看,《初中国语文读本》才是第一套成熟的初中国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问题,近两年来,全国各教学研究刊物、教育杂志主要发表了以下看法和主张一、关于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目的 (一)中学生要不要学习文言文? 有的同志主张取消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认为:相当多的中学毕业生用不着古文;青少年学习古文非常吃力,不如以后根据需要再集中突击学习为好;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李磊 《考试周刊》2012,(80):25-26
受“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推行简化字的影响,当下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够重视,加上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不规范.使得我国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着阅读兴趣偏低、文言常识掌握较少、找不到学习文言文有效方法的现象。鉴于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偏低的现状.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必须引起重视.在反思文言的价值基础上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育机制当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叙述本题之前,应先交代一下时间的界限。文学史家们关于新文学史的分期与历史学家对于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分期,有着不能完全一致的见解。但不论谁都不能否认:《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声叫喊;新文学的自觉尝试在一九一六年前后就开始;《狂人日记》的发表使鲁迅成了新文学的真正开山。而这些,都是在“五四”之前就发生的。实际上,从《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之前这期间,文学革命运动已逐渐显示出相当的声势。其中,胡适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文学改良理论。本文正企图对《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这期间的胡适的文学改良理论作个简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16.
畅谈语文     
一、语文的流变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后,产生了一门叫做"国文"的功课;教的是文言文,中学、小学都读文言,作文也写文言。五四运动发起了白话文学、白话文和国语(相当于现在说的普通话)运动。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上世纪20年代初,小学"国文"改称"国语",侧重白话文,提倡教学内容要接近儿童的实际语言(尤其是在低年级);小学仍称"国文",读和写仍然侧重文言文,但是  相似文献   

17.
<正>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化领域掀起白话文运动,文学语体发生了转型,精英的文言文逐步被大众的白话文所替代。在文化思潮冲击下,当时的国语教学乃至国文教学纷纷淡化文言文,转向语体文。特别是小学教科书,以白话文居多,教材选文的风格日趋单一化。为了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我校的"大教材"拓展力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交际工具,文言文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文言文教育对现代语文学习、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自豪感的培养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历次颁布的初、高级中学阅读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初、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新课标更是如此。新版语文教材,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较之以往还加大了文言文的份量。历次大纲都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实际上经过了中学六年的学习,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甚至许多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左传》、《论语》、《孟子》、《荀子》一类著作也相当吃力…  相似文献   

19.
新式标点符号的确立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提供了支持,椎动了新文学的发生。新式标点的运用降低了普通读者阅读的“门槛”,促进了新文学的大众化。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使新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 2 0 0 0年重新修订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下称“新大纲”)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文学作品应占到课文的 6 0 % ,中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指导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 )”。正是新大纲的这一新变化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开展文学教育的热情 ,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成为时尚 ,中学校园内的各种文学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