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的观念需有所转变,破除以往唯分论的想法,改变以往以量提质的教育方法。在近三十年里,家校共育的实践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应重视“减负增效”,通过提升教育质量来减轻学生负担,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我国推出了“双减”政策,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增效减负”理念指导下进行学习,实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共同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英语学科,教师需要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与家长的合作,在家校共育理念下开展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分析了在“双减”政策下开展小学英语家校共育的意义,探索了有效实施家校共育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双减”新政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家校云沟通的互动实践,探讨了利用钉钉软件进行家校云沟通的策略,本文首先研究了当前的“双减”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等五育共育;其次是要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深层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管理机制。通过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积极引导家校合力共育,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与发展,加强家校共育,积极与家长进行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强化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以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学校与教师通过互动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使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共同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等相关活动,回归育人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方珊珊 《科幻画报》2023,(4):206-207
“双减”政策的实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教师和家长为访谈对象,发现目前家校共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执行力不强、意识薄弱、模式僵化、内容片面,这些现实问题强化了推进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保障制度落实,革新共育理念,完善共育渠道,丰富共育内容,从而促进“双减”政策落实的真实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广大家长都在积极努力推进家校协同共育各项工作。然而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当前家校合作共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进一步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共育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对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动教育由量化向质化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充分利用减负后的课余时间,教师和家长应当携手共育为孩子搭建具有时代意义的线上合作学习平台,推动家校共育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助推“双减”政策落地,提升家长高质量陪伴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需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共育。在实践中,通过深入开发家长培训课程、亲子活动课程等,助推家校共育;同时,变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方式,开设“第一老师课堂”,让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的涵育场,辐射家长培训成果,以合作共育促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探究家校协同的新方法、新内容、新途径,从而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双减”背景下的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地,如何使学生在提质减负层面达到动态平衡成为家校共育的重要研究内容。杉木小学成立四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积极畅通家校桥梁,基于学情努力探索实践,最终形成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家校共育策略实践,以期惠泽更多普通家庭。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英语教学范畴内的逐步深化,教师自觉为英语教学融入新方法、新资源以及新理念,努力推动英语教学走向理念创新、科学减负、提质增效。为了提升小学英语教学品质,教师自觉探寻双减政策对英语教学的实施要求,积极总结家校共育为英语教学提供的条件,立足课堂实践有效归纳提升小学英语教学品质的有效基点。而且,教师还深入研究“双减+家校共育”下提升英语教学品质的价值,科学探索“双减+家校共育”下提升英语教学品质的策略,努力为小学生建构一个高端定位、科学指导、家校互助的人性化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扭转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厘清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促进家校共育走向深度融合,建设学习赋能的家校共同体、致力于提升家校教育水平,由此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共育,以助力“双减”有效实施,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2.
处于小学的孩子,虽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都十分薄弱,但是其正处于成长的初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在形成中,不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着较大可塑性,同时,对其加强德育,能够提升学校的综合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当前“双减”成为教育主旋律,相关部门要求规范开展育人活动,引导学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全面“减负提质”。家校共育的实施,为“德育生活化”提供了良好载体,为了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水平,学校应当注重和家庭开展有效的家校合作,并且要通过对合作过程、合作内容的不断创新,提升“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应用水平,不断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面对目前中小学生负担重、校外教育市场乱象丛生等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聚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使学生摆脱“填鸭式”教育的束缚,释放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为完善“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在做“减法”同时还需做“加法”,通过打造校园晚托中心、“空中课堂”、家校共育等形式,实现校园教育的“减量提质”。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影响。鉴于此,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还面临协同意识不强、力度不一、效果不佳等问题,得出家校协同教育虽得到重视、受到关注,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搭建交流平台、突出良法互补、创新考核评价等对策建议,旨在指导当前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曾晓兰 《天津教育》2021,(7):103-104
“家长微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既是学校对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课程及家长对学生开发、实施的各领域教育专题或单元的统称,也是家校合作新模式下家校共育的一项大胆尝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家校共育的需求,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施“家长微课程”也就成了大势所趋。本文立足家校共育的实践,旨在探索“家长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家校共育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的家校协同意识不强、家校共育课程缺乏且形式单一、家校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广州执信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并形成了“1+1+n”家校共育生态体系,主要实践路径包括以五育并举为目标指引,以亲子沟通等六个主题为课程框架,以多元实践活动为落地平台。家校共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优化切实可行的落地路径,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家校共育课程、探索对于家校共育的科学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廖民生  关华 《教育评论》2023,(3):103-109
在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背景下,聚合与统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的案例分析与数据应用,强调家校共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本质,结合具体案例对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新时代大学生家校共育的创新理念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进入各行各业。这一背景下,家校共育新机制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对凝聚教育合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合理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讨论了家校共育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模式,对家校共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出构建家校沟通云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引领学习模式、创新多元化互动模式“三位一体”家校共育新模式,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曹崇贵 《成才之路》2023,(2):141-144
现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教学实践表明,倡导家校共育,凝聚教育合力,寻找根源,对症下药,探求方法,是实现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文章从家校共育视角简要分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学生转化的意义,重点从五个方面探究家校共育视角下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策略,从而帮助问题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自颁布以来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工作负担及减负问题也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中爬取到的43500条直接评论数据,采用扎根理论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双减”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主要表现为学校场域中的“迷失”、社会场域中的“误解”和家庭场域中的“缺失”;教师工作负担的深层根源主要是相关政策的缺漏、学校管理水平的失焦、教师形象的偏差以及家校共育的无力等。基于此,需从相关政策的拾遗补阙、学校管理的赋能创新、社会舆论的扶正纠偏以及共育网络的提质增效等方面探索“双减”背景下教师减负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