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新的健康定义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任务,正在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因此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一、关于社会适应的基本概念1.适应的观念。适应是生物学概念,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适应学生,学生也要适应社会及体育教学的要求。2.适应过程。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面对各种冲突须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这种学习和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及矛盾特征,如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绪体验与复杂的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二、学校体育有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三本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为医学院校开展三本学生适应性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文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包头医学院仅有的三个三本专业(预防、护理、心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三本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良好,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成绩、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专业类型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心理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总分及处理同伴关系的得分较高;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及总分与UPI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研究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良好,且社会适应能力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不断加快。这就需要学生逐步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能力。新课改理念认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那  相似文献   

4.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口号要"为终生具备就业能力而终生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个体发挥创造潜能、追求自身发展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增长自己的声望、社会影响和适应能力的手段".要改革传统的"适应性学习"为现代的"创新性学习";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完善学习人生;要利用职业组织的"诱因",不断完善职业人生.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洁 《教学与管理》2009,(10):154-155
所谓的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和个体发展取向。其中,环境适应取向是指个体在处理事务和应对环境变化时的表现,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处理事情的过程行为上;人际适应取向是指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对群体之问各种关系把握和处理的特征表现,主要特征集中在人际关系上;个体发展取向主要是指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个体本身的调整和适应性改变的特征表现,主要特征表现在个体的适应性变化和提高发展方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联系且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对体育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利用专业特点培养体院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为给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活紧张的节奏和残酷的竞争要求人们对身处的环境有高度的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的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发展社会适应性,是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我们认为,社会适应性包括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沟通理解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独立处理事务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适应能力,本课题组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适应能力的现状,并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结果,探索出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发展学生的适应能力。此套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考察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沟通理解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  相似文献   

8.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发展社会适应性,是培智班学生将来直面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也是对培智班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应从各个方面让培智班学生在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促使弱智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八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指导我们把嫩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提高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度,学校体育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国家对于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体育课的教育过程更加贴近时代要求,更好的实现其增强学生社会与心理适应能力,强壮学生个体体质的功能.然而,近期在对太原市中学的调研中发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标尚未实现,教师主导、管理缺位、条件限制和学生主体不被承认是影响"新课标"执行力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1.
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自编的气质性乐观问卷和适应能力简易问卷对某大学4736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都能正向预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并且存在交互作用.在悲观的学生中,适应能力弱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低于适应能力强的个体;在乐观的学生中,不同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和效能的状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技能训练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表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就业技能训练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就业技能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内容陈旧,教学设施匮乏.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实施不力,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教学资料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投入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现场练兵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无心理疾病,并具有完整的一套心理调节措施,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优良心理品质.人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十八九岁是心理波动最大的阶段,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和纷繁莫测的社会环境,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变革愈加剧烈,社会对大学生适应其运行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理论,对个体数据进行分析,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理解教学新观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面以及社会的和谐,其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对高职生个体,以培养高职生的积极思想为主,增强高职学生的"力量"和"美感";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积极心理学要求他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以预防为主;对整个社会而言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将对以后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带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静 《华章》2012,(36)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形式下,职业教育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发展人才.由于全国高校处在扩招的新发展态势下,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职学生在社会就业大背景下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从高职学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初步阐释和研究,作出相应的培养建议,以期对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省内几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不高,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引起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加强情商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生成长环境和经历决定其独有的个性和脆弱性.通过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运用,可有助学生建立良好心态,提高自我幸福认同感,同时有效降低高职院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在构建"创设氛围、释放能量、建立关系"体系的实践中,着眼从源头预防危机发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由被动转向主动,自我调适能力由短期转向长期、社会适应能力由单一转向综合,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长效适应能力提供了可探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