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抗日剧一直作为教化群众、反思历史的工具在电视剧行业里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日渐深入人心,一味的商业化追求和人们无节制的娱乐需要,致使现如今的抗日剧泛滥并且质量堪忧。  相似文献   

2.
理想主义意识形态是病态的社会心理反映,宗教极端主义、道德和社会理想主义是理想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理想主义意识形态往往产生于经济贫困、政治集权专制、文化愚昧落后的国家、民族和相应的社会阶层,这些因素构成了理想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理想主义意识形态还深深根植于有限却追求无限的人性之中,理想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有机体病变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经济大潮引领的经济意识形态渗入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人们的视野由宏观转向微观,电影、电视等新兴媒介所构成的大众文化占据主流,人们的生活在一种时尚潮流的指引下,开始了平面化的精神追求。这种平面化具体表现为精英意识形态的萎缩和诸多价值观念的解体。人们进入了一种以经济为中轴的大众狂欢。  相似文献   

4.
当下热播的抗日神剧在建构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武侠科幻化、偶像滥俗化、人物脸谱化的现象。呈怪胎状的抗日神剧是消费社会语境下传媒与政治逻辑、市场力量斗争妥协进而合谋的产物。显然,我们在进行抗日剧创作、建构抗日历史时还是应坚持遵循本心、尊崇历史、尊重人性与彰显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饭圈文化”本是青年群体追寻共同爱好,追求心灵共鸣的情感寄托,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促成下和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呈现出低龄化、圈层化、组织化和极端化的趋向,产生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甚至相对抗的乱象,呈现出主体“去中心化”、信息封闭化、享乐即时性和缺失导向性的特征,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能否顶住、打赢互联网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特别强调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掌握舆论领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在网络空间活跃的“饭圈文化”对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导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要使“饭圈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良性发展,就要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指引,加强乱象治理,恪守价值底线;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约束力;优化内容建设,实现精准宣教;关注“饭圈”需求,弥合情感鸿沟。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多元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成为一个迫需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多元文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效应、多元文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和消极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据此提出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日本全面侵略的文化应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民族危亡,在全国的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一切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进行广泛的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广大文化人士,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变了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动员广大群众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文化的发展,促进抗战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休闲文学的讨论更多集中于流意识和自由个体的冲突;物质欲求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冲突两个方面,随着经济活动市场化导致的“新意识形态”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如何在建立公共文化秩序的同时保障个人的文化自由权利,如何看待物质利益追求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观念并肯定其积极意义是本文极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自觉构建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和谐环境。创新公共和谐的文化,必须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来实现。文化产业从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中实现、引导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从而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因为它往往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也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和形式,实现了从政治斗争武器向文化载体的跨越。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建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领导权地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建构理性思维来指导感性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框架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揭示的正是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有利于大学生辩证理性地对待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且有意识地建构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因此,本文在意识形态理论视野下反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与责任。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交融,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与我国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剧烈碰撞,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念。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理性看待文化交融,巧妙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学,夯实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多种文化的交汇和相互激荡中,要保证我国本土文化的安全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对"政治多元化";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反对"经济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多元论";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真理多元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也纷繁复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相比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言,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短腿",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价值问题日趋严重。在这样的国际与国内的背景下,就亟需我们积极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原则,来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解决主导价值观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个体在明确区分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实践活动过程的价值取向同一性的确认。在社会化过程中,当代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深受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淡薄、中国传统文化疏远和实践活动价值取向迷惑。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在中学生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学资源是盐城地区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在抗战烽火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的体现。高校是建设与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有责任承担起传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挖掘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价值,通过创新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等途径,使其成为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权中心地位被打破,文化话语权彰显;主流思想文化话语权面临被分化、淡化等的处境与认同危机;作为规制个体精神生活的话语权受到生活碎片化、选择多样化,以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挑战.考察和研究全球化场域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及其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这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观念表现,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特别是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变迁,我们要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深刻地认识意识形态变迁的过程,分析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反过来促进意识形态的变迁,进而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的流行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商业规则的驱动下,大众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力量,其意识形态功能被放大,对大学生道德导向产生强烈的冲击;机械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消解着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继承,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分层划一;在媒介人的推动下,大众文化日益突破旧有的界限,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接合,消解着大学生的道德深度。应对文化冲击,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应主动向日常生活世界转移,直面现实生活,建树现实的模范人格,创造道德文本的日常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