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炎冰 《钓鱼》2008,(2):14-15
过去,装饵是先整好型再按到钩上,台钓改变了上饵方式,改为搓饵——整型与装钩同步,后来又有了适应钓快鱼需要的拉饵。丛杰是搓饵,对拉饵有过不适应,但他很平静,很坦然,因为两者同源,在线组和浮漂调整上都是贯彻了二力平衡的原则。丛杰的杰作是1995年首届“潮流杯”上破了钓鲫鱼的亚洲纪录,6小时钓获813尾,时速136尾。  相似文献   

2.
吴芜 《钓鱼》2007,(8X):9-11
这张“鲫鱼双饵钓法图”让人困惑,主要有两处:1.上钩子线长30厘米,下钩35厘米,两钩相差5厘米;2.上钩用3-6号钩搓雾化饵,下钩小,1-3号,是不是用与上钩相同的饵没有说明。说困惑是与我们已经接受的台钓钓组不同,  相似文献   

3.
赵巍 《钓鱼》2005,(7):35-35
近年来,商品饵以其卫生、快捷、方便的特点,深受众多钓鱼爱好者的喜爱。鲫鱼商品饵,在池塘类的静水中钓鲫,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一些高密度的精养池,竞技池中钓鲫鱼,采用搓拉饵的方法,更显其神威。  相似文献   

4.
钓一线     
张炎冰 《钓鱼》2009,(18):9-9
“台钓”从调4钓2、搓饵钓底入门,两钩状态是下钩卧底,长子线松弛;上钩触底,短子线伸直。竞技钓快鱼会遭遇鱼口越钓越小,视力差、视觉反应迟钝一点的人不是看不到动作,就是抓不住口,特别是为节省装饵时间而用拉饵的时候,饵轻了、小了,调4钓2几乎不反应鱼口。冬天,在大棚里钓鱼是一种享受,让人乐此不疲。但冬天的鲫鱼咬钩极轻,即使用1号浮标拉饵,钓底最多也就是半个黑格的动作。  相似文献   

5.
赛后     
陈翔 《中国钓鱼》2000,(6):30-30
’99“龙王杯”钓鱼大赛汉中分区比赛一结束,我就找到几位钓友了解情况,以下是我了解到的关于“鲫鱼2000”使用情况的反映,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孟守禄:我今年58岁了,爱钓鱼,每年参加钓鱼比赛总有那么几次,参加如此规模的大赛还是第一次,“龙王杯”第一场我用搓饵,两边钓手上鱼比我快,一问才知道他们用的是“龙王恨”公司的2000年新品“鲫鱼2000”拉饵。开赛前“龙王恨”的张仲玉老师专门把此饵做了演示。第二场我按张老师的办法,果然奏效,很好掌握,鲫鱼爱吃,不空竿。最后我终于赶上来,荣获本次大赛第15…  相似文献   

6.
刘兴南 《中国钓鱼》2004,(11):23-23
时下兴起的拉饵钓鲫法很受我们这群钓鱼迷的欢迎与喜爱,闲暇时到池塘边去拉饵速钓鲫鱼,品味其中乐趣。然而池塘里的鱼大小不均,对垂钓可有影响。有时正钓得得心应手起劲儿的时候,浮漂忽然不动了,少顷,有力地下挫。是大鱼信号!一提竿,水下的鱼很重,动作扭扭捏捏的,那么一定是钓中大家伙了。如果是平时搓饵钓,1~2千克重的鱼并不费多大劲儿,2~3分钟基本“拿下”。可拉饵钓鲫的脑线  相似文献   

7.
郅辽 《钓鱼》2012,(11):6-7
20年来钓快鱼经历了搓饵钓底、拉饵钓离底、拉饵打浮、钓水皮、搓三拉四逮接口的变化,现在则除了特殊鱼情外,都是拉饵钓行程。始于1991年的“东峻旋风”在竞技钓坛猛刮了10年,代表人物中的廖大岳、林桂明、李维新、黄适之、于忠、王永贵、李喜东、丛杰等都是东峻弟子,就是未入“东峻”的邓刚也不讳言他曾师从侯成胜——东峻第5期学员的经历。“东峻”教台钓,  相似文献   

8.
李寒停 《钓鱼》2009,(7):20-21
山西钓友封居华: 今年年初,我在网上购得某品牌一套三支的高档浮漂(硬尾),到手的第三天正值我休息,于是急忙找个大棚坑去试漂。这个大棚里的主要鱼种是50克小鲫鱼和300—500克大鲫鱼。我嫌钓大鱼麻烦,决定钓小鱼。在套漂里抽出一支1号小漂,空钩半水调2.5目,搓小饵钓2目;拉饵钓3目。我来这个大棚钓个几次鱼,饵料的配方略知一二。在和好钓小鲫鱼的拉饵之后,等了约20分钟见拉饵已经什么漂啊?我很是郁闷……  相似文献   

9.
拉小米     
张炎冰 《钓鱼》2013,(10):23-23
拉饵的出现是因为钓快鱼,减少手上饵时间,可是它有个缺点——鲫鱼往上跑。本来不管大鲫、小鲫都是沉底咬钩,但钓着钓着小鲫离底了,之后离底越来越高成了钓一标深。拉小米是由拉饵得到启示,由河南钓手在实践中创造,专用于底钓鲫鱼的一项技术。以鲫鱼为唯一对象鱼的“钓王杯”共进行了七届,至1999年的前五届比赛都是搓饵钓底,最高时速137尾。2000年,  相似文献   

10.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21):28-29
悬、浮钓鲫鱼:是悬坠钓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这项技术的产生源于人们长期垂钓实践对鱼情的认识。近年来各类大型钓鱼比赛都把钓鲫鱼列入单项比赛成绩,这就更促进了钓鲫鱼技术的提高。随着一大批年青人纷纷加入竞技钓鱼的行列,以尾数论胜负的单项比赛“速钓鲫鱼”技术自然成了人们钻研的课题。而在这项技术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催生了拉饵技巧的诞生到成熟,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及磁性拉饵盘的相助,无疑把悬坠钓法的速度提高到了极致。“悬坠浮钓”技术在调标上也突破了“调4钓2”约束,可以说是“悬坠底钓”的“升级版”。作为初学悬坠钓者,当你掌握了”悬坠浮钓”技术的同时,也等于踏上垂钓其它几种中上层鱼类(鲢鱼、鳙鱼、草鱼、鳊鱼等鱼)技术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严实 《钓鱼》2010,(12):12-13
5、大与小 凑口型 在钓鱼比赛统一为“台钓”之后,钓鱼人对钓组的认识是:悬坠攻小鱼,钓得快;“传统”守大鱼,钓得慢。其实钓大鱼与钓小鱼不完全是由钓组决定的,还与钓饵的形状、大小和鱼的口型有关。例如坠钩沉底钓鳊鱼,即使是尾重小于50克,张口不足0.5厘米的小鳊鱼也能吞下黄豆大的钓饵。钓鲫鱼用搓饵,但区别鱼的大小,小钩搓球形或长卵形饵,鱼吸入顺利,如果钓组迟钝,  相似文献   

12.
邹卫平 《钓鱼》2006,(14):37-37
商城钓友因为多为野钓.搓饵与拉饵用得较少,最普遍用的是包饵。原因是野钓环境中,水面积大,鱼的密度小,守钓为诱鱼中的一个明显特点。以高频率的扬竿来养窝的方法。在野钓的环境下可能多数是无意义的.甚至适得其反——容易招引杂鱼。同时也容易惊扰大鱼。因此。每一钩入水.保持“钩上有饵”与“钩在饵中”这两种状态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有时真的需要鱼不咬饵,我不动钩。另一方面,野钓的对象鱼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可大可小,有鲫有草。饵的大小与状态也要尽量以一当十。大小兼顾。这对于专为池钓设计的商品鱼饵的使用.带来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高国祥 《钓鱼》2013,(9):22-23
竞技场上比赛时采用的许多技巧,同样适用于休闲钓。当然,在施钓的过程中,决不能“照童办事”,要应时、应水、应鱼灵活掌握,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搓三拉四,就是先搓饵抛钩三次,再拉饵抛钩四次。它是知名垂钓大师王永贵,在针对比赛用池不准手抛饵打窝而探索出来的高招,因其效果显著,被池钓者广泛接受并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4.
杨毅 《钓鱼》2009,(4):6-7
悬坠钓传入大陆后,手搓饵作为上钩饵时的基本技法,被许多钓鱼大师和老钓手练习多年。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拉饵技术出现才改变了搓饵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作为竞技速钓术的一种基本手法,搓饵和拉饵技术甚至一度引起人们的争论。我身边的一些钓友,尤其是一些刚刚入门的钓鱼者,把拉饵当成了战无不胜的万能武器。  相似文献   

15.
拉饵钓走水     
严实 《钓鱼》2005,(24):27-27
11月18日.钓友打来电话:说在芦苇荡附近的放养浜钓获尾重超过500克的大鲫鱼7尾。第二天,我们去了4个人,可是搓饵钓底,钓远、钓深都没有口,惟拉饵钓近、钓离底才能拿住尾重50~100克的小鲫鱼。这天,凡坚持搓饵的都钓得垂头丧气,于是怪天、怪地、怪水,但笔者的思考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张炎冰 《钓鱼》2005,(5):24-24
问:现在,搓拉结合、底浮兼顾成了手竿钓鱼的变化法则。然而,什么时候用拉饵,哪种情况用搓饵,以及如何判断鱼上浮,浮到什么位置等等,许多钓手还是不大明白,请您给“不明白”来个明白,行么?  相似文献   

17.
张炎冰 《钓鱼》2007,(4X):18-19
东峻教的是搓饵,老鬼学的是拉饵,海狮是搓拉结合,化绍新从钓饵线组入手,教的是快鱼怎么钓,慢鱼怎么钓,这是“悬坠钓”十八年的足印。可是到了再传、再再传的弟子就没有烙印了,他们信仰的是:搓是基本功,拉是变招。“悬坠”向水库、湖泊、河道、溪流扩张,非科班的、自学的、无师自通的钓手何止千万,都是以搓为主,配合拉饵。搓拉胜负手不是从抛第一竿就决定的,但最后见了分晓再咀嚼咀嚼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8.
张炎冰 《钓鱼》2011,(12):25-13
搓饵钓底,16秒钓一尾鱼已近极限。打浮、拉饵钓离底,线组行程短,两钩到位早,6~7秒钟上一尾鱼。于是以诱鱼为前提把鱼装到"管子"里,鱼多了,诱到位了就改搓为拉。可是钓着钓着鱼散了,口乱了少了,就再开始搓饵,以守代攻。不过二度诱鱼很难如愿,钓位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一、台钓用饵的历程简介 自从台钓进入大陆后,其饵料经历了商品搓饵、商品拉饵、颗粒搓饵、颗粒拉饵、搓白饵、拉白饵、果冻搓饵、果冻拉饵、拉糊饵、麻团,以及去年昙花一现的散弹钓法。这些在竞技钓中体现得最为清晰,也体现了我国竞技钓的发展历程,当然其中有些已经逐渐开始被禁止,比如果冻和拉糊,目的在于环保。  相似文献   

20.
阳春三月,是戳茬钓鲫的好时机。但在芦苇茬中垂钓跟其他钓法有很大不同,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有较好的钓获。总的说来我认为此时钓鲫要在一个“浮”字上做文章。芦茬的水底实在是太不容易下钩了,有横七竖八倒伏的陈年芦苇不说,单是那厚实的苇叶便会让鲫鱼难以发现鱼饵。另外春季大部分时间上层水温高于下层,鲫鱼多半会追温上浮,吃长在芦茬上的水藻或芦苇刚生出的嫩芽尖。若此时垂钓钩饵落底,定然所获不如钓浮。这里我就把自己总结的一些小经验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