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荆晶 《大观周刊》2011,(51):63-63
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歌唱的学习与训练中,要正确处理声情关系,注意避免走进重声轻情、重声轻字、重情轻声、声情脱节等误区,使歌唱提高艺术水准,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广播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善于抒发和渲染感情的优势,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产生对听众感情的撞击,使广播新闻之情与听众之情实现相通与相融,以进一步提高广播宣传的感染效果,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广播新闻如何向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呢?关键是充分挖掘广播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有声语言和音响所具有的以声传情,以声蕴情,以声动情,先声夺人的表达功能,去拨动听众感情的琴弦,引起感情的“冲动”与“爆发”,使报道思想、报道内容留在听众的情感中。每当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广播新闻时,往往情  相似文献   

3.
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功能,广播是声音的蔚为壮观的大舞台。声音是极富表现力的。巴拉兹和普多夫金都认为:“声音具有一种显示诗意的能力。”(转引自亨利·阿杰尔: 《电影美学概述》第70页)。广播文艺以声音造型见长,可谓集声音之大成。它“以声叙事”、“以声达意”、“以声咏情”。“以声立戏”是一种借声音、“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广播文艺有别于旁的姐妹艺术。如绘画,它用线条、色彩形象地再现现实,画面形象睁眼可见,神韵生动;雕刻用金、石、土、木形象地再现现实,有形有体,可视可  相似文献   

4.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广播时代,如何抓住听众,做到声情并茂,“声”机勃勃,“声”人人心?  相似文献   

5.
李侠 《新闻世界》2014,(6):288-289
"声与情的有机结合"是歌唱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不能只重视声音的训练而忽视情感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的培养,更好的演绎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歌为心声,心从歌出,声情并茂,音艺合一"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试图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主动培养和运用良好的情感,发挥其正能量来激活学习动力,从而完成歌唱教学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6.
广播剧《太行奶娘》通过对人声、音乐及音效的创新运用,使声效与故事衔接、故事与人物衔接、人物与时代衔接,达到“声”临其境、“声”入人心的传播效果,是一次以声音传播弘扬太行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探索。  相似文献   

7.
《神州夜航》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一档情感类节目,在我国广播情感类节目市场中运作较为成熟。其运作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善于从听众心理需求与节目定位寻找选题;二是通过广播声音结构、节目结构等方面的合理组合有效提升了节目品质;三是借助主持人的亲和力成就了节目与听众之间的高度沟通与融合。本文认为,通过分析其运作模式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广播情感类节目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这声音又可分为三类:语言、音响、音乐。声音的最大特点是有声而无形(有时沉默、寂静也是一种声音的表现形态,就像“丑”亦属美学范畴)。天地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东西,到了广播里统统变得无形而只留下声,人们如何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需要以声音的提示为基础,借助人的想象,来  相似文献   

9.
广播是听觉媒体,它是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信息的。从小听着《小喇叭》、《星星火炬》、《小说连播》这些经典广播节目长大的我,至今对广播情有独钟,没想到的是我有幸也成为一名广播人,因为热爱广播,我至今都奔跑在新闻之路上。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广播节目依然备受听众喜爱,我认为是广播声音的魅力无法抗拒。下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大都有“天赋”,即吐字清晰、声音圆润,普通话标准等。但从决定广播稿件的社会宣传效果来说,一看稿件质量,二看传输手段,三看播音水平。三者之间,我认为播音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秦腔戏《周仁回府》,剧本一样,但人们就是爱看李爱琴的。同样一场体育比赛,宋世雄的现场转播,明显技高一筹。赵忠祥在电视系列片《动物世界》中那声情并茂的解说,也堪称播音一绝。原因主要是他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克服了  相似文献   

11.
“声音”无疑是广播最大的魅力与优势。声音包括“主持人(播音员)声音、同期声、音响、音乐”等,广播发展的历史曲线证明,音乐一直是广播节目的重要表现元素。“音乐”正是发挥广播优势的一种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不能不写声音。只有注意写声,文章才会有声有色,臻生动之境。声音的描写对文章内容有重要作用。一、以声写情这是写声的重要意义。声音最容易传达人的感情。人们耳中之音都是一种主观之音,反映出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情感的倾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以声写情大量存在于诗文之中。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诗) 这是写戍边将士听琵琶。无论换成什么新调,听来听去都听出了离乡的愁声。用琵琶之声写出了将士不尽的边愁之苦。  相似文献   

13.
广播是三大传媒之一。过去,一般认为广播的优势是:以声音为传播手段,声情并茂;受众广泛;覆盖面广;简便快捷,信息量大;收听上随意性强、渗透力强;参与性和交流性强。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广播的某些优势已经弱化,有的甚至不复存在。让我们来逐条作一分析:(1)以声音为传输手段,声情并茂。话筒曾被认为是广播记者的标志,声音被认为是广播的独特优势。然而毕竟“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觉95%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仅有4%是通过听觉获取的,在视觉、听觉能同时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外界的事物印象最深刻,反之,假如只能有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14.
“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广泛采用的一种声画组合关系。“声画对位”的特点是利用声音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调动人们视听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  相似文献   

15.
广播靠声音传情达意,广播语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不如电视的形象真切,这是广播的短处,然而也正因如此,它却具备了以声夺人,不受画面限制,便于调动与发挥听众想象的长处。广播语言可以在音响的有机配合下充分发挥声音的优势,渲染、烘托气氛,不受时空局限,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对声音、色彩、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感觉进行描写,达到令事物历历在目的艺术表达效果,还可以通过联想,实现多种感觉的沟通和转移,收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逼真传神的效果。如何使广播语言产生这种立体感,是广播语言使用修辞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下…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大观周刊》2013,(10):297-297
声乐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对情感体验的培养,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体验也是学习声乐技能强大的推动力,使声乐教学达到声情并茂的最高艺术境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是每位声乐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只有达到了声与情的结合才能使作品的内涵完整的体现出来。本文主要探析了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历来注重一个“情”字。广播文艺是富有个性特点、以声造型、以声传情的听觉艺术,播出的作品和听众欣赏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情”的广播文艺,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使听众与广播达到心灵上的沟通,缩小相互间的距离。缺少“情”,则不能牵动人心,不能引人入胜。所以说,广播文艺节目万万不可忽视这个“情”字。当然,广播文艺节目是  相似文献   

18.
於春 《现代传播》2002,(4):100-101
艺术作品就其本质属性讲 ,是“以情为主”、以“情动动人” ,这就决定了它往往是“感情用事” ,任何题材进入艺术作品 ,不被“情化” ,就不过是刻板的论据。公元六世纪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现代雕塑家罗丹说得更直接 :“艺术即情感”。播音大家林如向费寄平学习 ,不学其形式 ,学的是“感情往深里走” ,向齐越学习也学其根本 ,即真情和调动真情的手段。情感是声音变化的基础。情感体验所作用的人体器官中 ,与发音直接联系的是呼吸器官。现代研究发现 ,不同情绪状态下 ,呼吸的次数和呼吸方式都有明显变化。仅…  相似文献   

19.
广播广告由于以声音为传播形式,因而它与平面媒体、图像媒体、网络媒体的广告相比,具有接受度较高、受众较少受文化素质的影响,投入成本低、回报较高,伴随性强, 收听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等优势。虽然,报纸广告可以传阅、留存,可以细细的品味;电视广告有声音,有图像, 能够听得着、看得见。但广播广告却可以利用播报的语言、气息、音响、音乐等多种声音表现手段,营造出一种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声音中的情感色彩是广播媒体的重要特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正是广播广告之魅力所在。所以,要做好广播广告,必须充分发挥语言、音乐、音响的特有优势,以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任捷 《中国广播》2006,(3):33-34
乘着声音的翅膀,我们自信自由地翱翔,用广播独特的语言话语我们心中的感知,回望曾经的2005,畅想已经启航的2006,这就是《声音中国》在两个小时的节目时长里呈现给大家的,也是我们在新春奉献给听众朋友的一次赏心悦“耳”的听觉盛宴。《声音中国》是中国之声制作的一台新闻性的春节主题晚会,为了突显中国之声作为新闻综合频率的特色,这台晚会将承担起梳理2005年新闻的任务。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