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一文。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解读并不尽如人意。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附吴庚振先生的《(剃光头发微)赏析》(《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即以此为蓝本)也是舛误颇多,如:“作者……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首先,由剃头联想到掌权。”“其次.由剃头联想到清代‘留头不留发’,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本末倒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新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文章不错.耐咀嚼。我以为其有“微”可发之处,不在《教师教学用书》之所谓“选材立意大中见小.因小见大”、“道古论今,纵横联系”,也不在于《教案》之所谓“巧妙的铺垫、精巧的构思”——这些空泛的所谓“鉴赏说明”,不独《剃光头发微》专有,也不唯何先生杂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选材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杂”味十足,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6,(3):80-80
诗词语序的颠倒是因为: 1.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相似文献   

5.
《剃光头发微》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谈古论今,纵横捭闽,所用材料十分丰富。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丰富的材料巧妙串联起来的呢?  相似文献   

6.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两句,是王维《观猎》(初中语文六册)诗的颈联。有人认为,这联诗句描写固然生动,但对仗欠工稳,且“还”“归”同义重复,显得累赘多余,实为败笔。其实,这联诗的对仗是无懈可击的,还、归两字也并非同义重复。“忽过新丰市”不是“忽然驰过了新丰市”,而是“迅速驰过了新丰市”;忽,迅速。“还归细柳营”不是“回到了细柳营”,而是“立刻回到了细柳营”,这个“还”,许多人都读  相似文献   

7.
从笔者在日本所见原始写本的材料来看,《文镜秘府论》对属论有过多次修改,一稿照录罗列原典,二稿三稿有所综合补充,草本北卷末曾准备编入一“对属法”。这反映了日本学人对汉诗对仗特点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形成了日本汉诗律诗多,讲对仗的诗多,对仗工稳圆熟,对属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日本汉诗汉文理论著作多以《文镜秘府论》为基础,但又进一步分析了对属的复杂情况,说明自《文镜秘府论》形成的对汉诗对属特点的认识,深入于日本诗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这是何满子巧妙地借助《人民日报》的“剃光头事件”,所写的一篇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杂文。古人云:“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头发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生理现象,同时还具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受诸父母”的头发不该伤而伤之或被伤之,就  相似文献   

9.
《剃光头发微》的作者是当代著名杂文家、学者何满子先生。何满子先生1956年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并被逮捕,释放后又被打成右派。两顶帽子,一戴20多年,成了命运受极“左”路线影响最久者之一。1978年何满子乡居12年后重回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在新时  相似文献   

10.
李聿 《现代语文》2002,(2):49-50
刘征是一位语教育家和研究艺理论的学,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散《过万重山漫想》(试验本高语一册)便是一篇充满豪迈诗情的佳作。纵观全,思路宽广、思想深邃、气势如洪,令人击节称叹。仔细品赏,便会发觉,善用问句是本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窃以为,《过万重山漫想》一妙就妙在:既善于借“问”拓思,又善于因“问”造势。  相似文献   

1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包括“门帖(门对)、“春联”(春帖)、“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多数是悬挂或粘贴在大门两边的“联语”。对联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造句、修辞、取景叙事,抒情写意,以精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对仗工稳,平仄交替,因而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中国诗歌创作中,起着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作用。《登高》是他晚年的写心之作,也是一首身世悲歌。全诗沉郁悲凉,气势磅礴,以天地为背景,生命意识空前突出;内容丰富,用意曲折,字句凝炼,把痛苦描述得非常具体;忧国忧民,伤时感世,宽严结合,对仗工稳,实为“旷代之作”,谓之“独步古今”,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13.
《剃光头发微》一文,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所用材料十分丰富。那么怎样将这些丰富的材料巧妙地串联起来呢人教版教参对此作了分析:"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如果由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不免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固然是没错,但是言之不详。实际上只要把握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理清本文的思路,首先必须把握题眼"发微",课本和教参对"发微"一词未作注解,笔者认为"微"就是隐秘、精微的意  相似文献   

14.
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新人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文章不错,耐咀嚼。我以为其有“微”可发之处,不在《教师教学用书》之所谓“选材立意大中见小,因小见大”、“道古论今,纵横联系”,也不在于《教案》之所谓“巧妙的铺垫、精巧的构思”——这些空泛的所谓“鉴赏说明”,不独《剃光头发微》专有,也不唯何先生杂  相似文献   

15.
说“落木”     
杜甫的《登高》以其气象宏大、意境深远、对仗细密工稳,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历来脍炙人口。然而长时间以来,很多人不曾想到,就是这首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的诗,竟有两个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这两个字是“落木”。现代以来,人们对于“落木”两个字,一直存在着误解,都把“落木”错误地当做“落叶”。翻一翻有分量的选本,对这两个字加以注解的,不是直接注着“落木:落叶”,就是糊里糊涂地注着“落木:指落叶”。我们课本编者好像也意识到说“落木”就是“落叶”,似乎于理不通,就又加了几个字,说成“落木:指秋天树…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5册选编了初唐王勃《滕王阁序》。对于其中“徐孺下陈蕃之榻”句,教材40页注释⑧既串讲了句意:“徐孺子(竟然能够)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又通过注明典故出处说明了“下榻”一语的由来,还介绍了古时“榻”的形制功用,可以说相当全面、详尽。不过,细究文意,参照古文今译的要求,上引串讲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 ,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 ,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 ,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在选材行文上 ,道古论今 ,纵横联系 ,“杂”味十足 ,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 ,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 ,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 ,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作者是如何旁征博引 ,来说明理发工人给“乡下佬”剃光头无理的呢 ?实际上 ,课后练习已经涉及这一问…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与《乡愁》邂逅是在7岁。我仍清晰记得在那个不谙世事、日日云淡风轻的年纪里,自己怎样读余光中、读他的《乡愁》。常常是拍着小手,又蹦又跳地念着“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对仗如童谣的句子。  相似文献   

19.
《剃光头发微》由剃光头的事件生发联想,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所用材料十分丰富。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丰富的材料巧妙串联起来的呢?人教版教参对此作了分析:“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如果由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不免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固然是对的,但是言之不详。实际上只要把握了这些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从而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要理清本文的思路,首先必须把握题眼“发微”,课本和教参…  相似文献   

20.
《红尘》采用传统回目艺术,在内容上一语中的,起到画龙点睛地点明题旨的作用;形式上则对仗工稳,巧用成语典故;并且巧用诗词,信手拈来,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