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原则 取向原则是基础教育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者认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在于“打好基础”,强调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政治稳定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实践在取向上应该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表现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的发展五个方面摇摆不定,这对基础教育的发展造成了种种缺失。反而思之,其根源在于没有确立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点。根据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以及时代精神的呼唤,"以人为本"应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20世纪90年代基础教育价值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研究是基础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有关研究者主要论及“基础教育价值”、“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两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才是基础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系统中基础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的科学定位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指导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存在的基础与意义,基础教育迫切需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本位转变。"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价值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取向既是一种价值选择 ,也是一种价值预期。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准确定位 ,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不仅要明确目前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偏颇 ,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才是正确的 ,符合当前实际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涵。千百年来 ,更自尊地生存 ,更完善地发展 ,被理解为生命的全部意义 ,成为人类生活永恒的追求。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崇高理想的唯一途径。基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才”的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 ,它是终身学习和一生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  相似文献   

6.
中美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实施"城乡、地区不均衡发展和精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二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价值取向。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为基相标指向时期、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价值导向时期和以"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质量相扶相携"为基本价值追求三个重要发展时期。通过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对比分析可知,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构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最终责任的体制机制,必须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二元分割社会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目标、评价、资源配置都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化倾向。这种"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偏离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在本质和社会功能,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坚持服务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8.
民族知识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族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其类型进行分析,提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民族知识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多元化知识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言,经济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极大影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效能发挥。本文即立足教育价值取向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体系、现状及其中隐含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重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任何决策模式总是明示或者隐含着决策主体的某种价值取向,一定的价值取向支配着决策主体的某种决策模式偏好。由于受到集权本位、工具本位、激进本位等三大偏颇的价值取向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模式长期不尽合理,甚至有过严重失当的教训,这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要提高决策质量,有必要对决策模式进行价值反思,调整偏颇的价值取向,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即重构和坚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分权共治为主、内在和外在价值相协调以内在价值为本、激进和渐进相统一以渐进稳健为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于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利益、教育公共性、教育平等等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学生利益的缺失导致人才输送论目标的形成;教育公共性的缺失导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问题的出现;教育平等的缺失导致分层筛选被当作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人才输送论目标的形成、优质学校的出现、分层筛选功能的产生使我国基础教育丧失了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2.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美国和英国各自推出系列基础教育政策,其政策目标体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其实践策略主要表现在改善学校制度、提高学业成绩、应用教育技术、提升教师素质、帮助家长选择、关注少数学生、加强教育资助等方面,从而凸显社会时代发展、公平理念变化以及教育重心转移等因素对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政策目标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takes Mary Warnock’s paper in the first issue of the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explores how both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out equality in education and the landscape of educational provision have changed. It articulates a view of justice in education that emphasises benefiting the least advantaged; and shows that detaile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out values can be valuable for making policy decisions, while also showing that deploying careful value considerations is not a straightforward exercise.  相似文献   

14.
教育研究评价是对教育研究的评价,教育研究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与此相应,教育研究评价应以其理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其具有科学性,作为动态发展过程的教育研究评价的科学化,其评价标准应因教育研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基础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应用研究的应用价值、开发研究的实践价值;其价值取向主要关注:教育研究的原创性、教育研究理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演变逻辑和广西的教育贫困实际,广西的基础教育扶贫政策逐渐囊括了教育补偿的资助体系、学校发展的援助体系、教师队伍的补充体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融合体系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扶贫内容,在政策逐步落实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特征:以贫困学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扶贫体制、以学校建设为支撑的扶贫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扶贫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组织发生相应的改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要求重新定义大学,以创新应对挑战,以战略规划指引大学改进。战略规划是通过程序性的工作来产生根本性的决策和行动,以此来塑造和引领:一个组织是什么样的,该组织在做什么,为何这样做,并着眼于未来。战略规划有两种基本的方法:SWOT分析和基标法。编制战略规划的前提是形成大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厘清大学发展的战略思想需要回答十个关键问题:大学的使命与战略定位、大学中长期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优先、学校发展路径选择、学校办学规模、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卓越教师队伍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经费渠道、组织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7.
错位与复归——当代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教育政策形成和执行中较为普遍的一个偏离是用二分式思维来看待教育政策,使教育政策价值整体被机械割裂,造成教育政策价值错位。教育政策价值的复归应是其完整性的复归,关键是达到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应然价值和实然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李春燕 《高教论坛》2004,(6):191-192,F003
分析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价值取向,提出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济政策应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应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理念,应强调弱势补偿理念。  相似文献   

19.
Is it possible and desirable to transce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within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nd decision making? If so, what would it entail and how should we proceed? At heart, the relation among research, ideology, and policy may be characterized as a complex and interconnected web. The common view of this web is that good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olicy decisions are generally made based on research evidence and largely independent of ideological positions. However, it is rather more likely that research and political ideology interact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from the choice of research question, to the organization that provides funding for the research, to the way that findings are interpreted and use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pose a promising strategy that can be utilized by policymaker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educational policy decisions.  相似文献   

20.
差异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生存与发展机会的不完全相等性,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政府的各项民生政策的实施要以差异机会平等为前提,要高扬自由、平等理念,确立自致性、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完善公平公正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