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诗经学研究逐渐为现代诗经学研究所取代,《诗经》的经学意义被文学解读所消解、淡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顾颉刚的《诗经》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学阐释观念,将其对"音乐"和"民俗"的独特理解融会于《诗经》阐释中,即以民俗学的方法来解读《诗经》。主要从认定了《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以民间文艺的眼光廓清《诗经》旧解的附会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贡献之一是开创了综合性文化型的研究方法与学派。他继承清代朴学的考据方法 ,而益以近代的科学方法 ,运用多学科知识 ,不仅对文字词义作了新的训诂 ,而且对诗的意旨进行了文化的阐释和体贴入微的把握。他特别注意对隐语的象征意义及其原始的文化内涵的考索。贡献之二是强调让《诗经》回归于诗学本位 ,将语言训诂、文化阐释与审美鉴赏融合为一体。他主张既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去读《诗经》 ,又要用“诗”的眼光去读《诗经》。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不但全面地提高了当时学术界《诗经》研究的水平 ,并开辟了一条文化阐释与艺术审美结合的研究新路 ,它已成为当代的热点之一 ,为后世学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3.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总闻》能用文学的眼光来关注《诗经》,从多方面对《诗经》的文学特质加以论述,展现了《诗经》清新明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诗经》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下面,笔者就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衡水学院学报》"诗经研究栏目"不在数量上求生存,只在质量上求发展,近几年所刊登的诗经研究稿件特点显著:一、老学者的文章,功力深,成系列,是厚积薄发的成果;二、年轻学者,眼光独特,学术敏锐,善于发现新角度、新问题;三、关注学术动态,及时捕捉前沿研究。通过《衡水学院学报》诗经研究稿件的梳理,既有助于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又能给同类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在办刊方面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沈守正的《诗经说通》是明代众多《诗经》学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诗经说通》中,沈守正采用了"通其滞义、归之合并"等解《诗》方法,以文学文艺之眼光解读《诗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晚明《诗》学发展的新特征。同时,由于时代等因素局限,沈守正在解《诗》时也难免存在不足和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7.
基于当前《诗经》对答体的研究状况,据其研究形态分为随文标出;梳理出单篇作品阐释史的小专题;将《诗经》对答体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予以系统理论观照的专论等三种类型。并提出明确研究范畴、发掘理论自觉历程、以对答体眼光重新梳理《诗经》、从对答体的角度与早于或同时期的典籍进行比较研究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诗经》审美听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诗经》中的审美感觉加以考察,发现了一个被历代研究者忽视的事实:与后代文学相比,《诗经》更注重听觉审美。《诗经》中的声音描写是色彩描写的160%。这不是一首诗中的偶然,而是《三百篇》的普遍倾向,是《诗经》时代生活方式、艺术氛围以及早期文学的特殊传播方式、创作特性共同影响下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的揭示,对于我们重新理解《诗经》的艺术风格、创作心理,对于开拓《诗经》研究的新领域,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平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97-100
朱熹的《集传》以训释简明而著称,这与朱氏善于运用训诂术语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集传》中训诂术语"见"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朱熹较好地处理《诗经》中相同词句的注释问题。对于《诗经》中重复的词、句子、章句、诗篇等,他用一个"见"字就处理的非常妥帖,这表明朱熹对"见"字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载有孔子与弟子子夏关于《诗经》的对话,称赞子夏"可与言诗"。所谓"言诗",历来理解为对《诗经》义的讨论,从而把子夏言诗作为他通晓《诗经》之本义并写作《毛诗序》的证据。其实,孔子的"言诗"是"赋诗言志"的意思,它在春秋时代是从属于礼乐仪式的说话方法,与后来直接讲解《诗经》的《毛诗序》没有关系。孔子对于《诗经》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赋诗"而展开的,而并没有阐释《诗经》之本义。战国以后,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由礼乐仪式转为经典,才产生了企图诸首解释《诗经》的《毛诗序》。但因为释《诗经》者仍未脱离上古以礼乐为治的时代所形成的隐喻思维模式,仍然用发微索隐的方式去理解《诗经》,故使《诗经》的本义长期被掩埋。  相似文献   

12.
俗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某种生活现象和揭示某种生活规律的流传在口头上的通俗语句,其突出的特点是凝炼,简洁又大众化。本文通过对《诗经》及其以前出现的较为古老的典籍中俗语的表现形态、运用方式等一一稽查和探究,提出并逐一论证了前人未曾注意和提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诗经》之前就产生了俗语:《诗经》运用俗语的方式是对《尚书》等典籍的继承和发展;《诗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对俗语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扬之水近年基于"名物新证"的《诗经》研究方法在学界产生了相当影响。由《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两部著作,可以看出扬之水研究中继承的前人观点主要为"《诗经》反映社会背景""《国风》非出于民间"及"《诗经》内容与周代礼制息息相关"三点。在研究方法上,扬之水采用考古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但也并未忽视文学性考察,这是其研究长处所在,而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则与过于零散琐碎、不成系统等"名物新证"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修辞方式多种多样。偏旁修辞在《诗经》中就得以大量运用,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诗经》里偏旁修辞的类型丰富,偏旁修辞的特征和功能在《诗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其大量使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白川静的"诗经学研究"植根于日本民俗学研究,受日本《万叶集》民俗研究的影响,从古代汉字的构造原理出发,认为古代歌谣原本带有咒语性质,是人与神交通的产物,具有预祝意味。由此对《诗经》中的"兴"加以民俗学阐释,提出"兴的发想法",进而探究《诗经》所反映出的民俗现象。分析白川静《诗经》中"水占"习俗研究可以窥探其《诗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本汉是瑞典著名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汉语有精深的研究造诣.高本汉《诗经注释》是对《诗经》的疑难字词做专门研究的著作,既吸收传统研究者的见解、方法,也吸收西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将比较语言学、语音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诗经》研究,使许多《诗经》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这使《诗经注释》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子峰 《现代语文》2007,(12):12-14,24
《诗经》从产生就具有礼乐政治教育的功能,对它的阐释运用也可以说是《诗经》教育活动。这里通过考查其教育主体对象的重心变化,对《诗经》的阐释倾向变化原因作新的解释。我们认为,从西周到汉代的《诗经》教育接受,其重点教育对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周时期以"元子"为主,对诗意的阐释运用主要时教化性的仪式活动;春秋时,以孔门弟子为代表的主要接受对象主要是从个人道德修养角度去学习《诗经》;汉代则以"帝后"为主,"美刺"的阐释倾向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把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和西方人类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阐释批评方法。他立足于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原始思维的研究成果,运用各种学科理论、论证了原始思维对《诗经》的影响,本文探讨了闻一多对《诗经》的训诂阐释方式;他运用文化阐释方法所揭示出来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象征意象;他对古代民俗的还原和重现,以及运用文化阐释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善于"引用"是《世说新语》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其中对《诗经》的引用量大且效果极佳,通过对《世说新语》引用《诗经》的典故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典与他的政治思想、身份地位和个人爱好有关。《世说新语》用各种方式引用《诗经》,使这部志人小说充满了诗意,增强了美感。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发展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诗经》诗歌的发展即是如此。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发展演变的轨迹。其中大的演变就有两次:一次在殷周之际;一次则在西周末年至春秋之际。这是《诗经》的研究所未曾注意的问题,本文不揣鄙陋,仅就这两次演变脉络特征及其原因作浮浅说明,以期推动《诗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