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王尔德通过对莎乐美这个唯美形象的塑造,阐释了他创作中的唯美意识,即具有"艺术美"的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原则。但褪去唯美这层薄纱之后显露出的则是王尔德对现实社会的妥协,即王尔德借莎乐美的悲剧结局,抒发了他处于困境中的悲剧性唯美情怀。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领军人物,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家。他坚持艺术与道德的分离,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必须能愉悦读者。在1891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书中,王尔德哲理与唯美的糅合呼应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本文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探求作品中的快乐至上、悖论、理性主义、自我陶醉和时髦癖等倾向。从历史的角度,本文考察了王尔德对唯美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论证了法国颓废派、德国古典哲学和东方的道教等对其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消融《道林·格雷的画像》及王尔德自身的争议性,从哲学与美学的辩证关系入手,阐明王尔德的人生观、审美观和道德观是如何在其艺术思想和写作中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3.
宫昀 《考试周刊》2008,(11):27-28
本文分析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三个男主人公所反映的不同人性面及王尔德对复杂人性的唯美化处理.通过分析小说中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冲突阐述了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艺术的纯洁和独立等唯美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4.
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以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大力倡导"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本文从人物、语言、结局三方面对王尔德童话代表作《夜莺与玫瑰》进行分析,以解读这位唯美主义才子在这部童话中所表达的唯美主义思想,以及他对世纪末无序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主义超脱意识。  相似文献   

5.
《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其对美的表现,尤其是感官美的表现淋漓尽致。本文从该剧的人物形象塑造、色调渲染、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了《莎乐美》唯美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自维多利亚时代问世至今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两处:王尔德在小说中的自我角色定位和自我道德剖析。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并结合王尔德的相关史料,指出作家虽然在公众面前故意模糊他投射到作品中的自我角色、刻意显露他蕴涵在作品中的道德批判,实则于无意识中隐匿了两个白日梦。借助这一维度,文本的深层寓意即是,迫于时代的伦理禁锢,王尔德只能把其同性恋者的身份寄于道林并对他的生活方式予以暗中认同,因此,该小说在表面上对读者做出的妥协实际掩藏了王尔德对于维多利亚道德观的彻底颠覆。尽管王尔德在作品中成功地隐匿了自己的白日梦,实现了"艺术对生活的模仿",但当他试图实践"生活对艺术的模仿"时,却使其白日梦昭然若揭,从而导致了与道林相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也是唯美主义的实践者。他的童话塑造了唯美的艺术形象,讲述着爱、美与艺术的故事,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进行着一定的道德阐释。笔者从分析王尔德童话的创作背景与唯美主义观点开始,通过三个侧重点,挖掘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点在其童话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唯美主义与现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85):30-31
王尔德童话大都以死亡悲剧结束,但并不让人绝望。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尔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通过"死亡"创造唯美学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因而其童话作品有着撼人的魅力。本文从唯美意向、宗教投射和道德追问三方面探讨互尔德童话中唯羡死亡所体现的哲理内涵,并对其死亡意识的渊源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文艺运动的代表。其短篇小说《坎特维尔的幽灵》中的鬼形象体现了他对唯美的追求,同时博爱、忏悔和终极审判等来自《圣经》的思想在鬼的遭遇中也有明显体现,它们使对唯美的极端推崇受到质疑并使其最终走向消解,揭示出在王尔德的内心深处,《圣经》的影响是他所无法逾越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奥斯卡.王尔德和文学理论的关系,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唯美主义和生活模仿艺术的观点,然而王尔德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这么一点,吴刚教授所著《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专门论述王尔德文艺理论思想的专著,从王尔德理论中批评及批评家的功能和位置,艺术和道德,艺术和自然,艺术和社会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王尔德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角度和方法为王尔德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写作情感可分为理性情感、艺术情感、生活情感,此三类情感各有其特点,作为生活情感应视之为写作的基础,需要提炼、加工;艺术情感是对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再现,可以借鉴、运用;理性情感是对人生境界、写作水平的评价和体验,可以培养并提高。此三类情感的结合,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歌唱艺术是以人声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在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充分理解声乐作品,准确地运用各种声乐技巧及表现手段,才能准确深刻地反应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3.
情感的宣泄是艺术最重要的功用之一,音乐艺术是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意象也直接与人的生命情感相联系。音乐是表现情感,诉诸情感的艺术。关于音乐风格的表达与情感相关。对于音乐风格与情感的研究古已有之,钢琴对诠释音乐风格的范围更具广泛性;对情感的表达更丰富。同时,在钢琴演奏中的情感在表现音乐风格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吴玉宽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85-86,91
纵观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利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人很多,梵高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生是短暂而贫苦的,屡遭挫折,备尝艰辛。但他却通过画笔,运用绚烂的色彩,将熟悉的人和物展示在世人面前,其每一幅作品都像一团团生命幻化的火焰。在梵高的艺术世界里,色彩不仅具有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力,而且被赋予了更加神秘的意义,对现代绘画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学代表方东美有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其哲学研究的前提是在艺术鸽创造欣赏中,觉察创作之理,彰显美感之情,体悟宇宙与人生的和谐圆融。方东美鼓励人们将情感和创意投射到生香活意的艺术世界,以艺术的方式把握现实,感悟生命意蕴,在文艺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问中,实现超越存在的可能。方东美有关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特性的观点,是研究方东美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方东美文艺美学观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段浩然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2):53-54,75
21世纪是一个多元的世纪,在高职院校开设美术课程既符合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感特点,也符合当代教育改革核心。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激励教学法是一种很适合高职美术教学的好方法,它有助于高职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美,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热爱关、追求美的情感,有助于塑造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波纳尔跨越了后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鸿沟,从印象派大师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对早辈大师艺术思想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综合性探讨的作用。他还从东方艺术中抽去他所需要的要素,色彩是他的艺术中心,通过奇幻性的光线和色彩表达了他那种真挚的情感。他是一位终生不渝的描绘内心世界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8.
胡的清在获奖诗集《裸露的事物》中,借鉴中外优秀诗歌的精神资源和艺术技巧,融入其对宇宙、人生及庸常现实的幽邃情怀和独特思考,在真切表达现实感受、时代情绪和民众愿望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沉思品格和阔大气象,以及颇具现代感的忧患意识,当是诗集意象经营和象征创造的美学之光。诗集追求汉语新诗的品位提升,净化并滋润着我们当下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9.
理查德·沃尔海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分析哲学家、美学家之一,他致力于研究艺术和精神分析的相互关系,因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创造性工作而著名,特别是在绘画视觉艺术方面。与其他分析美学家根据“制度、实践、历史和理论”来定义、观看或解释艺术品不同,沃尔海姆从独特的心理学视角对绘画艺术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显示出分析美学视角的新转向。  相似文献   

20.
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述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和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达情感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音乐艺术博大的情感魅力,使它成为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耐人寻味的一门艺术,人类的情感赋予音乐艺术无穷的生命力,并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