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中共见“无宁”用例4处,杜预皆注“无宁,宁也。”学者多从服虔、杜预、孔颖达、杨伯峻等之说,以“无”为语助词,无义,训“无宁”为“宁愿”“、宁可”等。文章以“无宁”为语气副词,“无宁、毋宁、不宁”、“不亦、无亦”“、无乃、毋乃”等互为变体,多表“难道不”“、岂不”等反问义;“无乃”、“毋乃”则语气减弱,可译为“恐怕”等。以句法层面上“有语气词(如‘乎’等)同现的反问句”“、没有语气词标记的反问句”与“陈述句”为纲展开论述,并以这三种不同的句式实现方式与“宁”“、亦”“、乃”等词缀的变化为两条线索构建起“无宁”诸词在语气表达上由反问趋向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会正确读写并理解“夸奖”、“直打滚”、“检查”、“斥责”、“恍然大悟”等词语:正确书写“夸奖”、“检查”等词语:区别“及”和“急”、“检”和“捡”:体会人物的心情。  相似文献   

3.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4.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5个,其中“蝶”、“下”、“降”、“冲”、“[目聂]”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食掌] ”、“揰”、“嬔”、“鵮”、“ ”、“胤”、“縼”、“煠”、“ ”、“烃”、“烼”、“ ”、“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运用杭州“儿尾”方言描写了。红弦儿”、“女孩儿”、“小娘儿”等众多的“孩儿”形象,创造了一个“孩儿世界”。又描写了如“猴儿”、“鹿儿”、“兔儿”等走兽类动物;“麻雀儿”、“鹰儿”等飞禽类动物;“啄木虫儿”、“苍蝇儿”、“蛾儿”等昆虫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动物王国。  相似文献   

6.
“学”除各大辞书所列诸解外.在戏曲作品中还可见“比较”、“转述”、“陪伴”、“容易”、“施加”等义项.在诗文中亦有“作”、“思”、“成”等新解。  相似文献   

7.
电话会话用语“喂”具有提示、确认、催促以及预设触发功能,发挥约齐注意力、创设通话前提,促成信息顺利交流等语用功能;“喂”与“呃”、“啊”、“哎”、“嗯”等叹词和“你好”、“您好”等交际用语在具体语用当中具有不同特点,从语音音位学、语用学等角度来看,“喂”在电话交流当中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绿色化”,如“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心态”、“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GDP”、“绿色文化”、“绿色环保”等,教育行业也产生了“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课堂”、“绿色教学”、“绿色批评”、“绿色家访”等概念。  相似文献   

9.
从音、形、义等方面考证“冒”、“冥”、“冢”、“蒙”、“矇”、“濛”、“幪”、“朦”、“萝”、“瞢”、“霧”、“霾”等字的同源关系,来揭示汉字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讨论“风快”、“海骂”、“明公正气”、“飘飘拽拽”、“小马”、“土公”、“辞路”、“年嫂”等几个见于明清白话小说的词语,补正《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词条(含义项)漏收、书证滞后等方面的阙失,对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马宪华,女,满族,42岁。2003年,荣获“吉林省山区人民的好教师”、“吉林省最佳文明女职工”等称号;2004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模范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生成论”、“朴素辩证法”等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主客统一”、“整体有机性”、“和谐统一”等认识论和方法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释“茨”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相似文献   

15.
福建民间故事可分神话、传说、故事三种类型,其神话主要有开天辟地、自然界及其变化、动植物、图腾及祖先、人类再繁衍、文化起源等内容;其传说最有代表性、流传面最广的有“山峰传说”、“茶叶传说”、“罗隐传说”、“寺、庙、观、塔传说”、“妈祖传说”、“八仙传说”、“朱熹传说”、“画师传说”、“郑成功传说”、“戚继光传说”等;流传面最广的故事有“巧媳妇和呆女婿”、“两兄弟”、“田螺姑娘”、“巧结姻缘”、“人正不足蛇吞相”、“老虎外婆”、“老虎报恩”、“蛇郎与三妹”、“十兄弟”、“神医”等。福建民间神话、传说及故事与福建特有自然环境、风物特产、人物性格、中原文化、宗教文化、海外文化、民族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阿昌族之称谓因地而异,有“蒙撒”、“蒙撒掸”、“衬撒”、“汉撒”“峨昌”等,汉文史籍中多为“峨昌”、“莪昌”、“阿昌”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另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等地也有少量分布。阿昌族操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历史上与景颇族、汉族、傣族、白族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庄子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忘物”,做“乱世”的旁观者;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不满足于大鹏等“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9.
不断提高炊管人员素质 ,一方面利用“领导带动”、“中层影响”、“地位激励”和“稳定队伍”等办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一方面利用“科学理论”、“意念抬高位置”、“心理研究同情”等办法提高业务技术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借助语境,了解多音字“数”;正确读写“无数”、“珍珠”、“距离”、“钻研”、“著名”、“张衡”、“清楚”、“北斗七星”、“一闪一闪”、“一组一组”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撒”、“仰着头”、“著名”、“清楚”、“钻研”等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