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内的小人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我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人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人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2.
<正>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是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相似文献   

4.
胡思乱想     
善与恶在人类看来,人总是善良的,而狼总是凶恶的。狼吃羊是为了生存,而人吃羊则是为了享受,相比之下,人不残忍得多吗?人类把一切卑劣的行为归为兽性,把一切高尚的情操归为人性,或许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矛盾统一吧。  相似文献   

5.
体内的小人     
雷永军 《留学生》2013,(6):29-29
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善与恶和人与兽是对立的,小人却不是。它如果在别人身上很好识别,比如某人好嫉妒,某人好挑唆,某人趋炎附势或卖友求荣,会看得清清楚楚,但这小人在自己身上便不易察觉。它不声不响隐藏在我的体内,暗地作祟,当它表现出来——由于与自己利害相关,往往并不自知,可是在别人眼里,我就显出那么一种小人的意思来了。人常说,身边的坏人好防,小人难防;可是自己体内的小人就更难防了。  相似文献   

6.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幽梦影     
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  相似文献   

9.
人性善与恶的争论已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可以使人的个性尽情张扬,人性的善与恶会出现相互的转化。所以不能简单地界定一个人是善是恶,因为个体往往是善与恶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0.
德才兼备     
德与才是不能分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把才华用来行善,品格低下的人把才华用来作恶。才与德对人来讲是如此重要。但是,它们在每个人心中的位置却是不同的。我更看重道德的分量,看重道德带给我们的心灵美好。我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轻视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作家戈尔丁的《蝇王》引发我深深的思考: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孩子的本性是善是恶?恶是怎么产生的?面对复杂的人性,教育何为?  相似文献   

12.
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通过主人公杰基尔与海德的"共生体"形象完成了对"何为人"的探究,即善恶一体,共同构成"人"的存在。杰基尔博士身上体现出了斯芬克斯因子以及因子间的抗衡,从斯芬克斯因子的角度解读《化身博士》可以理解为"人性"与"兽性"之争,代表"善"的杰基尔不断与代表"恶"的海德为支配问题而斗争。小说表达了"人性战胜兽性"的主题,并揭示出小说背后关于善恶一体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性人格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人性的认识自古以来 ,人性问题几乎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一个首要问题。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古人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是善的 ,比如孟子、陆九渊、黄宗羲等 ;有人认为是恶的 ,比如荀子、韩非子等。更多的学者坚持人性二元论和人性三品论或者性情学说。判断善恶的标准有千万条 ,但归根到底只有一条 ,即凡利他者即为善 ,利己者即为恶。与此同时 ,还可引出一对人生哲学的范畴 ,那就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性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人的生物性或者动物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认为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数百年的…  相似文献   

14.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在争论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战争与和平》,有人说是《安娜·卡列尼娜》,我认为《复活》是最好的。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卡秋莎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即人性中恶的部分统治了他,精神的人即人性中美好的部…  相似文献   

15.
人性的善或恶是一直以来中西争论不休的,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此话题人们也一直没有得出一个结果来.与其说人性是善的或恶的,不如说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复杂性.他身上既有善的倾向,也有恶的种子.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在小说<蝇王>中得到很好的反映.本文将从讽喻性的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来分析小说,对小说的主题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6.
颜元人性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自己的学、教、治主张奠定理论基础,颜元在驳斥程朱学派的天理性善、气质有恶的人性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性善论,认为天理性善,气质亦非恶,恶由引蔽习染所致,对人性作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黑蛇呻吟》是一部最新的也比较耐看的电影,它写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欲望、沉沦与救赎,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克制与放纵,展示了人类的精神痼疾。本文主要从沉沦与救赎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06,(6):29-32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回避着这个话题: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那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快慰。如果是恶,那就有些糟糕了,承认了它,岂不是承认自己是坏人一个,甚至把自己与动物划上了等号?我们心里是那么的不愿意!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