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载所言之性包括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清、至善,是人性善的来源;气质之性善恶相混,乃恶之发端。气质之恶可变而为善。变化气质,须有立本、学礼、善反等涵养工夫。其人性理论为从根本上阐释道德善恶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方法和视角,有力地推进了传统哲学及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但在从天地之性到气质之性,又从气质之性反归天地之性的跨越中,他缺乏有力的逻辑推演,从而使得变化气质反归天地之性在理论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3.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童让自己的热情穿越浮躁的现实生活指向过去,完成了《米》。小说以“米”为线索,围绕“米“展开了一系列的悲剧故事,这之中反映了人性从善到恶的畸变过程,人性恶的一面在小说中演绎得淋漓尽致,但在这一系列丑恶带给我们不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人性、品性两方面阐述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理论的本旨先天无善无恶,后天可善可恶.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06,(6):29-32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回避着这个话题: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如果是善,那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世界,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快慰。如果是恶,那就有些糟糕了,承认了它,岂不是承认自己是坏人一个,甚至把自己与动物划上了等号?我们心里是那么的不愿意!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关于人性的纶断有许多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亦善亦恶论等等。他们大多以其人性观为起点,依据一定的道德目的来建构自己的道德体系的。可以说不同的人性观就推演出不同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9.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的人性假设,决定了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假设存在几个基本的悖论,即非善即恶、儿童成人化、个性泛化、总体上的“人性善”和具体教育过程中的“人性恶”的悖论。这几个悖论使得中国传统教育损益参半,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教育的相对稳定发展,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的发展。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克服悖论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人性恶最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对人性恶的表现非常自觉、深刻和彻底。这一创作旨趣反映了钱钟书对恶在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他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思索。钱钟书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启蒙主旋律的一种偏离和反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景观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2.
李翱的《复性书》表达了其性善情恶(惑)的性情思想,“性”为人先天纯善的本性,不生不灭。“情”为人后天因受外欲诱惑而生的善恶混杂的杂染心性,是对“性”的掩盖而生的迷惑心性。因惑情使人作恶堕落.所以要去情复性,以寂然不动的复性之法回复纯善之性。  相似文献   

13.
凯列班不能仅仅被视为纯粹邪恶的象征,他不同于老一代的邪恶势力———他的母亲西考拉克斯;他的兽性与安东尼奥败坏的人性也是有区别的。普洛斯彼罗提供的凯列班的形象也仅仅是他自己的发明,我们不能以此来界定他。在凯列班身上,我们既看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也看到了原始状态下趋向邪恶的力量。他的野性是人性的原始形式,而他是介于兽与人之间的“半人类”。  相似文献   

14.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以"仁"与"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其人性论蕴涵着"性善"与"性恶"的两极趋向,孟子与荀子分别将其拓展为性善论与性恶论,体现了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原始儒学演进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构建了以“以太”本体论为基础的自然人性论 ,认为 ,性为“以太之用” ,本无善恶。在“名”的条件下 ,应以人的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为“善” ,否定了儒家的先验的性善论。张扬人性 ,肯定情、欲的合理性 ,并以“仁———通———平等”的伦理模式 ,冲决纲常名教的罗网 ,从而开启了中国人性思想的近代变革。发掘其人性思想的丰富内涵 ,仍有借鉴和启迪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严琦  冷小利 《海外英语》2014,(19):191-192
Rice is regarded as a grey film because of its theme of human’s evil nature. The dark, secret, and evil sides of human are vividly displayed, which arouse deep thoughts. How is the protagonist, Wulong, ruined? What to blame for his downfall? In this essay, the writer would try to analyze the phases of his spiritual downfall and discuss the elements which influence the change of his character through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