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学明 《教师博览》2004,(11):51-51
贺人迁居为何称“乔迁”《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高大的树木。“乔迁”本指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后来人们就借用这一词语贺人迁居。岳父为什么称“泰山”据《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宰相张说担任封禅使。大典完成后,照例要为官员们加官进爵,一般是三公以下的官员提升一级。郑镒是张说的女婿,官阶为九品,这次却一下子被提升为五品官,穿上了绯色官服,喜气洋洋地赶去参加庆功大宴。唐玄宗觉得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郑镒一时回答不上来。唐玄宗身边有个很爱说笑的大…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2011,(6):34-34
一次,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天地)大典,丞相张说任封禅使,他的女婿郑镒也一同前往。封禅之后,郑镒从九品官升到了五品官。一次宴会上玄宗发现郑镒身着五品官的服饰,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升得这么快,郑镒无言以对。玄宗身边的黄幡绰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呀!”一语双关,  相似文献   

3.
词义探源     
月老即月下老人,指媒人。传说唐代韦固在宋城遇一老人在月下捡天下婚姻之书,囊中并有赤绳,一系男女之足,则必成夫妇。后因称管婚姻之神为月下老人或月老,并代称媒人。泰山指岳父。唐玄宗到泰山祭祀天地,张说做封禅使,按唐朝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升迁一级,而唯独张说的女婿郑镒连升五级,  相似文献   

4.
妻子的父亲何以称“岳父”、“岳丈”、“丈人”呢?这是有来历的。 唐玄宗封禅泰山时,派遣张说为封禅使。张说得此美差,高兴至极,认为是升官发财、荣宗耀祖的极好的机会,因此在为登山去作准备时,就将自己的女婿郑镒带去,让他作修缮现场的监工。 所谓泰山封弹,是在玉皇顶筑土为坛祭天,报皇天之功;在山下辟场以祀地,谢后土之绩。  相似文献   

5.
<正>搬家是件吉庆事。中国人历来有"择吉搬迁"的习惯,并把搬家誉为"乔迁"。"乔迁"这个词儿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高大的树木。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的确是令人心花怒放的快事,难怪亲友也为之高兴、祝贺。后人遂以"乔迁"或"迁乔"贺人迁居,或官职上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燕永成封禅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祀典活动,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此得久佚,今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亲自登泰山封禅。西汉时,武帝又东封泰山,并...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史令司马谈以顾问身份随行,中途因病洛阳,不能参与“大典”,遗憾至极,竟然抱恨而卒。临终时对其子司马迁哀叹道:“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所引《史记》,只写篇名)。“封禅”系何等礼制,如此牵动人怀?秦皇、汉武汲汲于其事,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对此,本文试进一解,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9.
现在人们通常把学问、道德都被人景仰的人称为“泰斗”,那么,为何要称“泰斗”呢?泰斗,是泰山和北斗的简称。泰山在五岳中其高度其实只居第三。也许是古人无法测量出山峰的准确高度,也许是泰山在山东面临平原又与大海相近,便把它视为高山的代表,不少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尤其汉武帝赞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相似文献   

10.
一家商店开业,门前海报赫然写着:"庆祝本店乔迁新店,特举办买一赠一活动。"这个"乔迁"用得可真是错到家门口了。"乔迁"一词,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在解释《岳阳楼记》一文的题目时说:“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为‘岳阳楼’。”这里说“岳阳楼”之名始于张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屠吉利 《学子》2003,(12):62-62
一、时间概念。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记述:“夏天日岁、商日祀、周日年。”说明“年”是从周朝开始的,唐玄宗曾将其改为“载”,唐肃宗又改“载”为“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实行公历,称一月一日为“元  相似文献   

1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喻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一树百获《管子·权修》: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相似文献   

14.
泰山,位居五岳之首,自然风景这边独好,历代封建帝王曾多次在此举行“封禅大典”,名胜古迹荟萃。集优美自然风光与传奇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泰山,作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千百年来迎来数以亿万计游人的踏访。其中不乏流芳百世的名家,他们又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师大学报》编辑部: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选了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其中引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编者在“注”中称“应劭,东汉末期人,著名学者、文人”。最近,一位语文教师向我提出:应劭《泰山封禅仪记》一文见于何书?想阅读全文,以便加深对课文中那段引文的理解。于是,我查阅了应劭《汉官仪》  相似文献   

16.
“泰山封禅”源于《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称之为“封禅泰山”。然而这并非司马迁的本意,或为司马迁笔下生误,或为后人抄传的过程中发生笔误。“封禅泰山”在古籍中亦属罕见,只是近代人不辩真伪,将“封禅泰山”改变为“泰山封禅”较为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泰山封禅”一是不能准确、完整概括“封禅”的内容,再则会轻而易举地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封、禅是同时在泰山举行。我们应尊重历史,还“封禅”以真实。  相似文献   

17.
“黎民”古指平民百姓。为何百姓称“黎民”,有三种说法。一说“黎”是众多之意。《诗经·大维·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我若为王》一文最后一句说:“‘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其中的“三呼”系“山呼”之误。山呼,也叫嵩呼,是封建时代臣民祝颂帝王长寿的仪式,即臣民向帝王叩头并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该词出自《汉书·武帝纪》:“(汉元封元年春,汉武帝)亲临嵩高(今河南嵩山),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嵩山)呼万岁者三。”后人因此称之为“嵩呼”或“山呼”。唐代张说《大唐祀封禅颂》载:“五色云起,拂马以随人。万岁山呼,从天而至地。”足见  相似文献   

19.
书讯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问世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出版选题《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日前由济南出版社隆重推出行世。我国汉学向重名物制度研究。此书踵秦汉以来研求之余绪,进行多学科、大规模、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上下两册,三十七科,九百万字,插图两千幅,为中国古代物态文化类义型辞书。去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在评介“八·五”规划图书时称它“具有极大的学术和实用价值”。今年5月1日,《羊城晚报》发表署名吴越读后评点文章,称它是令人“拍案叫  相似文献   

20.
泰山的原始义为大山 ,但不能说泰山是大山的泛称而非专名 ,山东境内三个小泰山的存在 ,不能作为泰山山名“曾有过移动”的根据。费县上冶公社台子沟出土的徐子鼎乃随葬所用之“明器” ,且出土地点方位亦与祭泰山之礼不符 ;郑祭泰山的“汤沐邑”是否一定在费县城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即使城果在费县 ,也不能作为泰山即蒙山的证据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注“颛臾 ,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之“泰山” ,系郡名而非山名 ,且颛臾所主祭的若不是东蒙而是泰山 ,那么将置其宗主国鲁国于何地 ?而“许由故城”与“徐子城”是扯不上关系的 ,显然不能作为论证蒙山即泰山的依据 ;泰山之能成为“五岳之首” ,与封禅制度关系至为密切 ,梁玉绳“三代以前无封禅”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